《没有秋虫的地方》鉴赏
作者: 滕云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妙美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秋天来了,秋天是使人思绪清飏的季节。
古人有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真是的啊,春不是使人意萌?夏不是使人情畅?秋不是使人思远?冬不是使人气凝?
四时物候,都能撼动人心,就中唯有秋最逗人思量也最耐人思量。为什么这样谁能说得清?可又为什么定要说清?世人都认同了天时与人心交接的这一点玄秘,都认同了“思”与“秋”连属,“思”是“秋”之韵秋之神。
于是在秋朝秋暮时,秋风秋雨边,秋水秋云外,秋虫秋声里,就有“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了,就有文人们从古到今不绝如缕地吟咏的秋思。
叶圣陶的秋思别是一格。他是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寄托他的秋兴的。
没有秋虫的地方哪里会有秋声啊?的确没有。深夜,清晨,靠着枕儿,凭着窗沿,贴着墙角——无论如何寻如何觅,没有一丝秋虫的声息。要知道这正是乡野间蛩鸣漫世界的时令哪!那或高或低,或宏或细,时疾时徐,时作时歇的虫声,虽然足以引起劳人、秋士、独客、思妇的忧思与愁怀,但虫儿们自己却是在向宇宙抒唱它们生命的华采乐章啊!那活跃在大自然怀抱里的生命的音籁,尽管使人类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但却是无穷隽永的让人想起生命之神妙与灵趣的味道啊。
然而这里没有虫声,只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泥地,根本不能容留秋虫。没有秋虫,也就没有宇宙生命的交响了,只有锢闭与空虚。不能容留秋虫,也就不能容留自然生命的合奏了,只有淡漠与无味。可人类与人生总该是要体尝生命的味道的啊。哪怕是尝出酸苦愁怨,也远胜麻木。哪怕是耽于热梦,也远胜冷漠浑沌的醒。哪怕是长歌当哭,也远胜哀乐两忘。哪怕是秋虫最后生命的吟唱,也远胜身如枯木心如古井。
难道人不应振起生命的律动,赢得生命的升华么?看啊,这锢闭的庭院,这灰色的空间,连秋虫都不屑于滞留了,它们都飞到生命环舞与喧闹的原野上去了,人还要死守在这井底这灰色中么?
作者的文章做到这里,做成这样,就已经不只是写秋虫,赋秋声了。
秋虫是写的,秋声是赋的,通篇都在赋写;但又不止于此。文章首段,从寻秋虫觅秋声始,寻寻觅觅,那样执着,终于找不到,一句这里是“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就把并非为秋虫而写的作意,逗露着了。文章颔段,由此处无秋虫秋声,引起对乡野间秋虫秋声的思忆,状写入神,秋的天籁与秋的情怀交回复沓。文章颈段,从秋声引发的人生况味宕开去,说到人应当有生命情味的体尝,而麻木的淡漠无味的生活状态不可取。文章尾段,回接首段而加以申发,从秋虫不见容于也不屑留连于这“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返顾人类,筹思人类;假若人不如秋虫,不想也不能飞出跳出这“井底”这“铅色”,去寻觅、争取、创造、开拓能够发挥生命的极致的空间,反而死守这井底这灰色,那才是可感喟的啊,才是真的秋声啊。
是的,金风飒飒,蛩吟阵阵,凉意初透,把古往今来多少劳人、秋士、独客、思妇的秋心都摧动了,何况慧业文人?
我们的作者也受着感动。但他不作秋的清吟淡唱。他的心沉实,并不随秋气的摇落而散入杳冥。他执着于大地人间,他写秋虫赋秋声,秋思却只为“没有秋虫的地方”而发,为人的生存境况而发。别人闻秋虫凄切起兴,他的秋思却在无秋虫可觅处。别人所赋秋声在天籁,他所赋秋声在天籁更在人籁——他赋的是人间秋声。他手写此处,目注彼处,笔下生命的繁响与生命的寂然同构,秋虫秋声与人的生存境况浑融。他的写法不是机械比附,不是具体象征,而是整体写实与整体象征的统一。文章意旨切实而不凿实,境界沉着而宏远。文字也好,求精炼而不求精巧,有深意又朴素自然,没有雕琢之痕。其意其文,一新历来文士吟秋之作面目——大概是可以这样说的吧。
-
作者: 梁立基 【作家简介】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
-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当暑阴广殿,太阳为裴回。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飞文何洒
-
江宁之龙蟠 ① ,苏州之邓尉 ② ,杭州之西溪 ③ ,皆产梅。或曰:梅以 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 ④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 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 ⑤ ,以绳天下之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心胸宽阔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心胸宽广的诗句,形容心胸开阔的古诗,形容心胸宽广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
王祥夫是一个性情中人,时常会做出惊人之举,就连我们的相识也充满了戏剧性。三年前的一天,我在自己的博客里收到了一个纸条,是王祥夫发来
-
【原题】:癸巳岁邑中大歉三七侄捐金散谷以济艰食因成三十韵以纪之
-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
-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
-
一 在我的故乡,田边地头、沟沟岔岔,遍生着一丛丛一堆堆的酸枣树。它平常至极,又高贵至极。 或许是鸟嘴里意外滑落下的一粒籽,一抔
-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