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落花》古诗词鉴赏
作者: 张云清崔承枢李耘
【原诗】: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1),迢递送斜晖(2)。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原诗作者】:李商隐
【导读入境】: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诗人闲居永乐期间。李商隐因个人婚事而构怨于牛(僧孺)、李(德裕)党争中的牛党。境况甚不如意,心情十分不佳。因此自然景物的变化极易触动愁思,这便是一首借落花吐露心声的诗。
楼上的宾客终究还是离去了!这时诗人才注意到小园里的花“突然”凋谢了。随风飘落,纷纷扬扬。洒向曲曲弯弯的小路,洒满小园。飞向天空,飞向远方。像在送着落日的斜晖。
柔肠寸断,我不忍把落花扫去,望眼欲穿,花不要再落了吧!然而不从人愿,枝上残留的花朵仍然是越来越稀疏了。
我爱惜芳菲的心情也随春而去了,我只落得盈盈清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咏物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慨。从落花引起情思,联系高阁客去反映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诗的起笔不凡,“小园花乱飞”这一司空见惯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竟”与客去联系起来,花竟因客去而落。实际上花早已谢落,但客在时全然不知。一旦人去楼空,顿生孤寂怅然之感,才注意到满园的落花。足见诗人对宾客的散去是如何的感慨系之。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是诗人立于高阁所见园内的景象。这既是小园的景象,又非仅是小园的景象。特别是“落花”与“斜晖”联系起来,使这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重黯淡的色调。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忧伤。
诗的下半首是抒情。在春尽之时看落花,送夕阳,联系身世之感因而肠断。“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写诗人怜花、惜花的痴情、执著。也写出诗人目睹落花而生发的感伤。盼望着落花飘还,盼望着客重来。但这些都是徒然。余下的只有阑珊的春意。所以尾联直接发出感叹“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这两句语意双关,吐露了自己素怀壮志,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
【思考题】:
为什么说本诗不只反映出诗人的伤春?请结合诗句分析。
-
乡关胡骑远,宇宙蜀城偏。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云深骠骑幕,夜隔孝廉船。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作品赏析胡骑远:又作胡骑满-------------------------诗云蜀城,当是在成都时
-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
【译文】 出了东门不想回家;来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妈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管富贵,我情愿和你喝稀粥。上有青天,下有幼小的孩子,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要迟到了!头发都
-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後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
-
进入阁前拜,退就廊下餐。归来昭国里,人卧马歇鞍。却睡至日午,起坐心浩然。况当好时节,雨后清和天。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独眠仍独坐,开衿当风前。禅僧与诗客,次第来相看。要语连夜
-
对于蔑视或看不起我的对手,要设法助长他的骄傲情绪,等待它暴露出弱点,有机可乘时,再出其不意地击破他。 公元前209年,匈奴单于的太子冒顿杀父自立,执掌了匈奴政权。兵力强盛的东胡部落首领,派使者前来向冒
-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障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
这首词的上片写这位女艺人的妆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第一句“短短罗袿淡淡妆”,连用两个复合形容词“短短”、“淡淡”描写说书女打扮的素洁得体而又不俗。接下去一句“拂开红袖便当场”,作者用了“拂”字,一个洒脱、利落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说书女的风度
-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诗经·邶风·柏舟》,乐观少愁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