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经典《修道士》作品赏析|导读
修道士
我曾经认识一个修道士,那是一个隐士,一个圣人。他活着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获取祈祷时的愉悦。他沉溺于此,久久站立在冰冷的教堂地板上,以至于膝盖以下的小腿变成了两块麻木的木桩。而他毫无感觉,继续站立,继续祈祷。
我理解他,甚至有点儿嫉妒他,希望他也能理解我,不谴责我,因为我不能感受他的快乐,更不能与之分享。
他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消灭了令人厌恶的“我”,但是我不祈祷,并不是因为珍爱所谓的“我”。
我的“我”,也许,对我来说更加繁琐可憎,相比他的“我”对他来讲。
他找到了忘却自我的方法。但是,我也是,我找到了方法,虽然没有像他那样经常忘却,那样陶醉。
他不说谎,但我也不能欺骗我自己……
一八七九年十一月
【导读】
我不愿虚无地活着
修道士是虔诚的,而他的虔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祈祷时的愉悦,他久久站立在冰冷的教堂地板上,以至于膝盖以下的小腿变成了两块麻木的木桩。而他毫无感觉,继续站立,继续祈祷,所以,他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位圣人。可是,这在作者的眼中却是一种虚无和缥缈,因为这样忘却自我的方法,也就是忘却了一切,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和懦弱。作者在文章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不接受,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愿意投入现实生活和斗争的火热之心。生活需要虔诚和信仰,但更需要行动和实际,尽管这种实践在作者看来是更加繁琐可憎,但我们必须要选择。作者在这篇短文里想清晰地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实践。作者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平易、亲切地在启示人们,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
-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期瓦剌入侵在土木堡打败明军,明英宗被俘的事件。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嗣太师位,自称淮王,梦想“求大元一统天下”,力图向中原扩张。1449年7月,瓦剌贵族也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
-
【名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语出明代于谦《咏煤炭》诗。只希望天下的老百姓人人腹饱体暖,煤炭不辞辛苦走出深山老林,来到人前。两句诗咏煤炭,抒发了作者自己为造福人类,甘愿粉身碎骨的博大胸怀。
-
【原题】:壬申年封州自正旦连雨至元宵不止城中泥淖没骭而人家犹烧灯也
-
本篇构思巧妙,名为《相州昼锦堂记》,但是关于昼锦堂的建筑规模、色彩、风格,甚至是周遭景色都只字未提。但却句句不离“昼锦堂”,围绕这个主题行文,高度赞扬韩琦不炫耀富贵的高风亮节。
-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
-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
梁武《平书》致有神,一言常使见全身。 云峰山下摩残碣,啸树低腰认未真。 梁武,即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东魏大将侯景
-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