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渔父》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1),桃花流水鳜鱼肥(2)。
青箬笠,绿蓑衣(3),斜风细雨不须归。
【原诗作者】:张志和
【导读入境】:
张志和在唐肃宗时代曾在京城做过官。不久就隐居,长期生活在江边湖畔,自号烟波钓徒。他对文艺多有通晓,并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为己用。渔父就是借鉴民间渔歌写成的。
春到西苕溪,生机盎然。西塞山前,风景如画。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桃花落英缤纷,洒向碧波春水中。水中鳜鱼正当肥壮时。细雨濛濛,斜风习习。一位穿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正凝神垂钓江边。他从容自在,似乎丝毫没有感到风吹雨淋之苦,忘我地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
【赏析】:
这首词借悠然自在的渔父形象,寄托了作者隐居后的生活理想和情怀。作者在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赦免以后,绝意仕途。因与世俗相忤(wǔ),只得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纵情山水,陶醉其中。本词中渔父捕鱼时愉快的心情正是作者摆脱官场后自得其乐的写照。
全词文字洗炼,画面丰富。特别是色彩与词人淡远情怀的和谐统一,令人叫绝。作者选取了几种富有亮丽色彩的景物:白鹭、碧波、红艳的桃花、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等,把它们自然和谐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明丽而有韵味。当然,这里也有风雨,但不是一展愁肠的凄风苦雨,而是轻柔飘逸的“斜风”和润物无声的“细雨”。它们不仅没有使画面色彩黯淡,还凭添了几许生机和活力。我们已经走进了人、天、地、万物浑然一片的境界中,一幅自然淡远的烟波垂钓图如在目前,一位淡泊逸致的词人也仿佛从画中向我们走来。
【思考题】:
1.本单元中有很多诗,句式整齐。而这一首是词,中间句式有变化,节奏也随句式而变化。请你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2.比较这首词与柳宗元江雪一诗中两个“渔翁”的形象,并体会两者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
【5420】镜厅(〔美〕埃森格林著,何帆等译,中信出版社,49 1万字,2016年11月第1版,68元)△4部分(26章):1 最好的时代:[1]新时代的
-
关键词:胡美英 《我的世界我的城》八月,祁连山下的雨,雾腾腾地落个不停,满城的绿树繁花,新鲜得能滴出汁液来。我站在祁连山跟前的高铁
-
之子问伊川,伊川已春色。绿芷杂芳浦,青溪含白石。山阿昔留赏,屐齿无遗迹。惟有岩桂花,留芳待归客。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
-
[唐]郑遨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沧
-
错怪人“错怪人”是一种误会。“错怪人”似乎是湖州土话。别处当然也有这一句话,不过湖州人以此为口头谈,讲话时常常“错怪人,错怪人”地
-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苍鹰摆血,白凤下肺。桂子自落,云弄车盖。木死沙崩恶溪岛,阿母得仙今不老。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作品赏析
-
【原题】:夏日宿广教寺风月清甚思李白敬亭诗有怀有似表弟韵
-
《乌托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的著作,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部伟大的文献。本书是根据鲁宾逊的英译本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莫尔全集》第4卷《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