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的乡情》张新亮散文赏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等加热煮饭的设备走入千家万户,很多人家都早已不见明火,但我还是惯于用炉火做饭取暖。只有那袅袅的青烟、红红的火苗才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让我朦胧中看到爹和娘,像是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
所以,每当冬天来临,我们家就会生起炉火做饭取暖。每当看到袅袅的青烟从烟囱里飞散、红红的火苗在炉里窜升,我总会驻足,久久不愿离去。百看不厌,感慨万千,因为心中早已有一股暖流在漫延、在激荡、在回旋。
我的老家是淇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春天来了,迎春花、杏花、桃花竞相开放,村庄、田野、山川都慢慢舒展开了,到处生机盎然,走,到麦地里薅面条菜去啦,于是大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山间撒播,青菜把舌头都染绿了;夏天来了,水库、河沟、水坝里,到处都是清凌凌的水,大人们在水边洗衣淘米,东家长西家短的笑骂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则光着屁股扑通扑通地扎猛子;秋天来了,庄稼都熟了,苹果、柿子、核桃挂满枝头,在这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个不停,可孩子们总会抽机钻空一显身手,三五成群,烧花生、烤红薯、煮玉米、摘柿子、敲核桃,能吃的东西和吃的花样实在是太多了;冬天来了,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沉寂无声,在蔚蓝的天空和白雪的衬托下,那从家家户户升起的缕缕青烟格外显眼,整个天地就像一幅水墨画,无声地宣告着我们的村庄依然美丽鲜活。
远远看到家中的炊烟升起,就知道饭快熟了,回家的脚步不免加快,心里满是安心、放心和舒心。就是这袅袅的青烟、红红的火苗吆,那里有我的故乡和年迈的父母。这就是看不够的袅袅的青烟、红红的火苗呀,那是忘不掉的故乡和想不尽的爹娘。总有一天我要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他们的怀抱。
-
李白的《江上吟》是一首描写江水美景的诗歌。诗中通过诗人登舟在江上观赏江水的景色,并表达了自然美与心灵自由的主题。诗中用诗人眼中的江水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文字和自由的渴望之情。整首诗在语句和意境上都非常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
-
本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三月。同年正月、二月,韩愈先后作《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上呈时相求仕,结果时相不予理睬,于是韩愈便写了这第三封《上宰相书》。
-
昔日寻春地,今来感◇华。人行已荒径,花发半枯槎。高榭林端出,残阳水外斜。聊持一◇酒,徙倚忆天涯。 作品赏析【原题】:春日独游上林院後亭见樱桃花奉寄希深圣俞仍酬递中见寄之什
-
清谈终日对清樽,不似崇高富贵身。已有山川资胜赏,更将风月醉嘉宾。
-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
-
辗转“辗转”两字,在本篇中,不指车轮,而指睡眠。不论老幼,不论贫富,我们于二十四小时内,不得不睡眠一次。据说,吾国的张之洞,美国的
-
廓落青云心,交结黄金荆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哂。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虎士秉金
-
柳浑江南曲汀洲采白〔汀,水边平地。洲,水中沙洲。白,浅水处所生水草。由此句导出晚唐诗人温庭筠《望江南》中的名句“肠断白洲”。〕,日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