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改文字》随笔
改文字
过去说仓颉造字,这当然和鬼夜哭一样不可信。因为文字是悠久文明的产物,不是某个人心血来潮造得出来的,因此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时头脑发热来胡乱改。唐人写的朝野佥载记武则天“改革”文字,就是一场笑话,内容如下:
武则天做了皇帝,改了国号改年号,还要改革文字。她又迷信吉凶祸福之说,说好说坏都信,越信越要改。
幽州有个叫寻如意的人奏称:“国(國)字中间一个或字,大不吉利,好像暗示新国家或者会出事。不如改或为武,字使人一看便知是武姓的国家。”则天大喜,下令照改。
刚刚改成,又有人奏称:“武字放在囗中,就像关在牢里,太不吉利了。”则天大惊,忙下令将再改为圀,意思是八方归于一统。
也许真是说好不灵说坏灵,后来唐中宗复辟,果然将武则天囚禁在上阳宫。
汉字的形成,已有几千年历史,每个字都有它的形、音、义。按说文:
國,邦也。从囗,从或。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孙海波卜辞文字小记:
囗象城形,从戈以守之,國之义也。
话都说得十分明白。人民拿着武器保卫自己的土地,就是国家,岂不一望而知。改改圀,纯粹是没事找事。统治者得了自大狂妄想症,害他自己小民不会着急,只苦了天下读书写字的人。字随着武氏朝廷的覆灭,就被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圀字则因为在一首敦煌曲子词中留下来了,至今还保存在汉语大字典里,作为武氏文字改革失败的标志。
后来天王洪秀全称王有瘾,才几千乌合之众就封王,最后竟封了几千个王。他占了南京以后,又将國字囗中的“或”改成个“王”,自称“太平天囯”。及至解放后人民当了家,不便称王了,才在王旁加一点成了国。
玉字比或字少三画,算是简化。其实打字无须一笔一画打,印字也无须一笔一画印,只简化了手写的工夫。原来何不学英文日文那样,规范出一套简化的手写字体就行了,难道写得出and还认不得AND么?
(二零零一年五月)
-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 美文:光阴的故事 篇1 平素极是喜欢“光阴”这个词,读来便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沉缓萦绕于唇齿之间,亦常有沧旧之感跃然心上。 物换星移,花月斗转,时光一去不复返。从晨曦鸟鸣坐至落日余晖,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竟是这样痴迷这光阴的素色。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也好,幽寂
-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
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玄晏一生都卧病,子云三世不迁官。幽兰空觉香风在,宿草何曾泪叶干。犹喜诸郎有曹志,文章还复富波澜。
-
任何一条河流都有源头,溯源而上寻觅,或在山野旮旯涌泉,或从灌木丛中滥觞。最终滴水成溪聚流成河,浩荡山峦之间奔涌阡陌之中。滋一方水土
-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
-
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
-
典源出处 《后汉书 党锢列传》: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注曰: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辛氏 《三秦记》 曰河津一名龙门,水
-
旅獒第七旅獒第七 【原文】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280]。西旅厎贡厥獒[281],太保乃作《旅獒》[282],用训于王。曰:“呜呼!明
-
萧洒登山去,龙钟遇雨回。磴危攀薜荔,石滑践莓苔。袜污君相谑,鞋穿我自咍。莫欺泥土脚,曾蹋玉阶来。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携诸山客同上香炉峰,遇雨而还,沾濡狼藉,互相笑谑,题此解嘲
-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杜甫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