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钟叔河《沿着岷江走》随笔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钟叔河《沿着岷江走》随笔

沿着岷江走

从九寨沟出来,汽车一直沿着岷江走。岷江从岷山中冲开一条深谷,谷底最深处是奔腾的江水,水两边是仰角不小于七十五度的高山,车路就开在山腰的石壁上。从车窗中伸出头朝下看,岷江显得特别窄,不要说比湘江,就是比浏阳河也要窄得多。岷江水则显得特别的清,急流扑打着横亘在江中的大块岩石(看得出是先前从两边高山上滚下来的),迸裂成一团团雪白的浪花。中午阳光照射江面的时候,浪花把江水衬映成亮丽的碧蓝,使我觉得非常之美。这和湖南习见的河水,那种总是黄得那么脏,总是在上面浮着泡沫和污物的河水,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

在觉得非常之美的同时,我在心中又忍不住要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眼下这条窄窄的河,这条看起来甚至比浏阳河还窄得多的河,却会被古人一直认为是万里长江的正源呢?

万里长江是现在的称呼,古时它只有一个字的单名:江。现在的江、河都是通名,古时则是专名,“江”指今之长江,“河”指今之黄河。现在所谓的江河,古时都称为“水”,长江称江水,黄河称河水,汉江称汉水,淮河称淮水;江、淮、河、汉合称四水,亦称四渎,指中国四条最重要的河流。而“江”居四渎之首,它最长最大,故亦称为“大江”。尚书说“岷山导江”,说文云:“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水经注云:“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尚书是十三经中居首位的经书,说文是文字学和语源学的古典,水经注是权威的舆地专著,都说岷山是“江”的发源地,都说岷江是“江”的正源。

现在大家知道,长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入云南境称金沙江,进四川至宜宾和岷江会合。实际情况是,金沙江的长度比岷江长,水量也比岷江大。所以,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是主流,而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既然如此,为什么从有文献记载的古代起,直到西洋的地理学传来,人们偏要撇开金沙江,偏要把岷江作为大江之源呢?

沿着岷江走,一面看,一面想。在漩口以上,岷江一直被岷山紧紧地挟持着。所谓“江出岷山”,这话一点不假,岷江确实是从岷山的夹缝中冲突出来的。可是我注意到,出了漩口,岷山对岷江的挟持就一下放开了,而且是突然的放开,彻底的放开。岷山“引退”以后,在岷江前面的,是大西南唯一的一块平原。这块平原南北长约三百馀里,东西平均宽近百里,现称成都平原;它的面积有三万平方里,足可容纳东周列国时一个大诸侯国。

沿着岷江走,一路上我看见的山都是青山,看见的水都是碧蓝的清水。长恨歌写了“蜀江水碧蜀山青”,是先有蜀山万木之青,才有蜀江流水之碧。(不过我又看见,从阿坝州不断开出大卡车,一车一车装的全是粗大的原木,照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怕蜀山也青不多久了。)这种“碧如蓝”的清水,从北到南流经成都平原,流了不知多少年;因为它不像湖南的河水那样饱含泥沙,所以并没有多少淤积,没有改变这里的地形地貌。在这块平原上耕作的农民,从来不需要采用大禹的爸爸鲧的蠢办法——堙,就是辛辛苦苦将泥土筑成堤来防水。因为年年筑堤,越筑越高,堤外淤土也越来越高。及至堤外的泥土高过了堤内,便再无水利可言,只剩下水害了。成都平原从来没有水害,而正好大兴水利,这也就是秦太守李冰能于此地建立不朽之功的客观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李冰纵为贤太守,也做不成李冰,而只能做西门豹。

成都平原上的先民,得天独厚(其实应该说得地独厚),有了比西南其他地方优越得多的条件,于是很早就创造了比其他地方先进得多的,以水稻和蚕桑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明,创造了“天府之国”。

还记得十多年前初访四川时,正好三星堆文物运抵成都。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端,抗战时期这里曾发现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古青铜器,引起过中外学者的注意。这次新出土的文物,更大大震惊了世界考古界。感谢朋友们的安排,让我进入库房仔细参观了半天。那高达两米峨冠跣足的“神君”铜像,那巨眼方耳的巨大人面造型,那纯金制成精雕细刻的“权杖”和面罩,对我的感官和心灵的震撼,老实说比国家博物馆里的商鼎周盘还要强烈。从此我才知道,当殷人周人在中原搞“礼乐征伐”的时候,古蜀人在三星堆上也创造了即使不说更加精美,至少也是毫不逊色的文明,这就是岷江水在成都平原上浇灌出来的果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水这样的土,才在先秦养成了三星堆的艺师,在秦时养成了都江堰的工匠,在汉时养成了司马相如、卓文君这样的才子佳人,在三国时养成了诸葛丞相麾下北伐南征的将士,在唐时养成了李白杜甫这对照亮千古诗坛的双子星,在宋时又养成了眉山苏氏的“一门父子三词客”。正是这些辈出的人才,正是这里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优秀的素质,才大大提高了这一方水土的知名度。总之,是自然条件创造了生产条件,生产条件又创造了人文条件。说文和水经注以及其他无数的文献和文章,亦无非承认了这个既成的事实而已。

这时我想起了金沙江。金沙江虽然源远流长,可是在流进四川和岷江会合之前,它一直被高山峡谷更加紧紧地束缚着,简直没有半点施展的机会。有的江段谷深千米,山脚是热带丛林,山顶却终年积雪;有的峡谷据说老虎可一跳而过(因此留下了虎跳峡这样的名字),绝壁悬崖,水深流急,自古难以通行。勇作“长江第一漂”的人,在金沙江上漂了几百里,竟未见到一处可以栽种作物的河滩地。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居民,还在陡峭的石头山上刀耕火种,记事还得靠刻木结绳,还没有达到四千年前三星堆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当然更不能设想他们修都江堰,乘高车驷马,说什么“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馀饶”了。

因为存在着这样大的差距,所以金沙江的名气不能不远逊于岷江。本应属于金沙江的大江之源的名分,也就不能不归之于岷江,而且一归就归属了两千年。

柳宗元写永州八记,慨叹好山好水位置不在中州人文荟萃之区,以致湮没而名不显。柳先生所慨叹的,岂只是永州的山水,恐怕还是被贬谪到永州的人吧。我沿着岷江一路下来,先想着岷江,后想到金沙江,想到大江之源的名分,亦不能不重有感焉。庄生不云乎:“名者,实之宾也。”那么,这个“实”又是什么呢?

没有岳阳楼记,就不会有今之岳阳楼;没有滕王阁序,也不会有今之滕王阁;没有崔颢和李白题诗在上头,更不会有今之黄鹤楼。由是观之,“名”还得以文而传,这“实”难道就是二三文人的不朽之文吗?

若无天府之国的稻熟桑繁,三星堆上的酋长巫师怎能征集起铸造重器的人力物力?秦太守李冰又怎能组织实施开凿离堆分内外江的巨大工程?司马相如念念不忘的高车驷马,靠文君当垆卖酒无论如何置办不成。许慎和郦道元也好,李白和杜甫也好,苏氏父子也好,若是不能温饱,又如何能写出不朽的文字?再进一步想,人文的发达还得以生产的发达为前提,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只有社会生产的发展,才是我们求索的这个“实”呢?

岷江占了天府之国的地利,创造了一度最先进的生产水平,享大江之源盛名垂两千年,而现代地理学、测绘学一来,终不能不把这个“名”移交给过去默默无闻的金沙江。长度几千几百几十几公里,流量几千几百几十几秒立方,现在都可以精密测量、准确计算。过去写成的一切文字,两千多年来享有的名声,结果仍不能不服从于现代科学的裁定。归根结蒂,恐怕只有科学,只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是最终的“实”吧。

沿着岷江走,我一路上胡思乱想,汽车却渐渐离开了岷江,山势也更加散开退后。过青城山时,视野越来越开阔,路越来越平直,路旁的农田越来越成片,民居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了。在青城大桥上,见不久前还在逼仄两山间盘旋冲突的江水,这时已占有相当宽广的河床,河床的一部分露出了堆积的卵石。这些卵石,比湘中常见的大得多,较之上游横亘江中的庞然大物,则显然已经多次解体,由一而变成了若干千百,棱角也早被逝者如斯的流水磨圆了。这时我突然深深敬畏地感到了时间的力量。霍金写了时间简史,其实时间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历史,超过了人的思想力所能及的范围。人能创造历史,却创造不了时间,更改变不了时间。只有时间才能改变一切,石头,历史,还有伟大而渺小的人类。

(一九九七年三月)

【补记】这篇文章写好后,在报上看到,距成都四十公里西南的龙马镇,考古发现了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前都市文明的重要遗迹——大规模祭祀的祭坛,说是比黄河流域发现的遗址大约要早一千年,和公认为世界都市起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致同时。旋即又得知,一九九六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一项即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包括都江堰市的“芒城”、温江县的“鱼凫城”、郫县的“古城”、崇州市的“崇河城”、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城”等处,此龙马乡想即报上的龙马镇。由此可见,三星堆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第一层级的地位,应已无疑。

(一九九七年四月)

猜你喜欢
  • 西湖的雪景——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幽赏的朋友 钟敬文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

  • 白居易《黑潭龙》全诗赏析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遥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肉堆潭岸

  • 《那》原文与鉴赏

    作者: 冯好勤 【本书体例】

  • 韩愈《师说》原文注解与讲解原文、鉴赏和解析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 《题黄甲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徐渭 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 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黄甲图》是徐渭一幅著名的讽刺画。画幅中部画两枝荷叶,蕴含秋意。画幅下部画一螃蟹,正在爬行,但不是快速横行,而是慢速前行,所以

  • 白居易《酬郑二司录与李六郎中寒食日相过,同宴见赠》全诗赏析

    偶因冷节会嘉宾,况是平生心所亲。迎接须矜疏傅老,只供莫笑阮家贫。杯盘狼藉宜侵夜,风景阑珊欲过春。相对喜欢还怅望,同年只有此三人。 作品赏析原题注:二人并是同年。岚翠:一作岚气。

  • 苏轼《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全诗鉴赏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作品赏析原题: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

  • 《菩萨蛮·春闺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人在愁绪中,雨是借以诉请的最佳友伴。首句“困花压蕊丝丝雨”,真切地写出春雨的绵长轻润。但这丝雨“困”花“压”蕊,原来也像是了解了闺中女子的愁肠,一任默默地飘洒相伴。“斗帐抱春寒”,夜深了人在红罗绣帐里却不能成寐,便更觉得

  •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 《祭屈原文》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颜延之 2 惟有宋五年月日 3 ,湘州刺史吴郡张邵 4 ,恭承帝命,建旟旧楚 5 。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 6 。弥节罗潭 7 ,舣舟汨渚 8 。乃遣户曹掾某 9 ,敬祭故楚三闾大夫屈君之灵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