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百喻经全集《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百喻经全集《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译文赏析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原文】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1]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2],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勅[3]左右,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4]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世人亦尔。诣善知识[5],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6],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注释】

[1] 卒:迅速、立刻。

[2] 比得药顷:指等得药到时。比,到、等;顷,时。

[3] 敕:皇帝的诏令。

[4] 筹量:筹划,计算。

[5] 诣善知识:诣,到;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引人入菩提正道之人,此处指修行有道的高僧。

[6] 坐禅:佛教术语。是僧人的一种静虑思维的方法。

【译文】

从前有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后,便唤来宫中的医师,对他说道:“给我一种药,能使女儿吃了就立即长大成人。”医师回答说:“我可以给你这种药,使公主立即长大,但眼下还没有这种药,必须得去很远的地方求取。在我找药期间,国王您不要去看公主,等我找药回来给公主服下后,再请您见公主。”于是他就到远方去找药了。十二年后,他采药回来了。他给公主服下药后,然后带她去见国王。国王见了很高兴,自言自语说:“他真是一位高明的医师,我女儿吃了他的药,能够一下子就长这么大!”国王便诏令左右的侍从,给医师赏赐珍珠宝物。当时的人们都嘲笑国王的无知,不懂得计算一下女儿出生后经过了多少年月,看见她长大了,便认为是药物的效力。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当他去拜访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时,便祈求说:“我想得到明师的指点,希望我很快得到您的教诲,让我马上就能彻悟真谛。”这位有道行的明师让他从基础入门开始,教他坐禅,抛除一切尘念的静虑,领会佛教对人生社会的观察和解释,由于逐渐积累了种种修行工夫,达到了摒弃一切人生烦恼的修悟境界。这人然后欢呼雀跃,说道:“真痛快啊!大师能使我如此迅速地证悟最高的境界。”

【评析】

这则故事中的国王真是愚蠢之极,愚蠢到连自己女儿的年龄都不会计算。世上虽很少有不会算年龄的愚人,但却有许多痴心妄想的人。世上根本不存在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有个过程。不管怎样,当我们期盼一件事获得成功时,就必须要以踏实的心态面对生活,好高骛远或者急功近利都只会让我们失去想要的东西。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不仅违反了自然规律,也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败感而已。

故事征引

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

有一位道行很深的大师,平时除了参禅悟道之外,在武术上也颇有研究。由于他很向往平静幽雅的生活,所以一直隐居在山林中。即使这样,他的名声也很快远扬四方,许多人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就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在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可是一瞧木桶,他挑得并不多呀,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众人感到很奇怪,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位大师应该能够同时挑起很多的桶,而且每个桶都是装得满满的。

众人非常不解地问:“大师,你为什么不往木桶里装满水呢?您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挑得够用。如果一味地贪多,只会适得其反。”

众人听了,越发不解。

大师看到众人困惑的样子,便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这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这个人挑得非常吃力,刚一挑起就左晃右摆的,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部洒地了,还摔破了膝盖。

众人看到这情形,有点紧张了。这时候,大师很平静地说:“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可是膝盖破了,走路就会很艰难,那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了吗?”

众人问道:“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合适呢?您是怎么估计的呢?”

大师笑道:“这个不难估计呀,你们先看看这个木桶。”众人看去,桶里有一条水线。

大师又继续说:“你们看,这条线就是底线,打水的时候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如果高于这条线了,就等于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不过刚开始我们需要自己画一条线在桶里,这样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总去看那条线了,凭自己的感觉就能知道是多是少。不管是画上去的还是心里记着的这条线,它都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可好高骛远。”

众人又问:“可是我们的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只有低一点的目标我们才容易实现,而我们的勇气也才不会很容易就受挫伤。相反,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就会培养起我们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我们所挑的水自然就会更多、更稳。”

不是不熟,是不到时间

有一天,一位住在戒台寺附近的商人急急忙忙来找虚尘大师。商人见到大师时也不叙礼,劈头盖脸就责问大师:

“上次我听了你的教导后,按你所说我采取了诚信的手段,后来发觉自己的顾客确实在增多,可是我的收入却依然平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虚尘大师听了商人的责备,既没有生气,也没有着急,而是露出了微笑,他告诉商人:

“假如你有一棵苹果树,也让它按时地接受了阳光、雨露、养料,等到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成熟的时候,但是你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苹果都会同时成熟。或许有些苹果已经红透了,而有些苹果依旧青青待熟。这并不能说它不会熟,而只是时间还没有到而已。”

听完大师的话,商人开始平静下来了,他明白自己是太急功近利了,所以愉快地接受了大师的批评,并再三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向虚尘大师道歉,之后便离开了寺院。

到了一年以后,有一天,虚尘大师莫名地收到一笔捐赠,一看注的是商人的姓名,打开一看,还是好大一笔钱呢!商人还在信中说自己的生意“空前红火”,以致自己没有时间亲自来寺里向大师致谢。

虚尘大师看了会心一笑。

猜你喜欢
  • 韦应物《使云阳寄府曹》全诗赏析

    夙驾祗府命,冒炎不遑息。百里次云阳,闾阎问漂溺。上天屡愆气,胡不均寸泽。仰瞻乔树巅,见此洪流迹。良苗免湮没,蔓草生宿昔。颓墉满故墟,喜返将安宅。周旋涉涂潦,侧峭缘沟脉。仁贤忧斯民,贱子甘所役。公堂众君

  • 牛汉《离别故乡》

    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生于山西定襄县,远祖系蒙古族。 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 1955年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70年代在湖北干校劳动

  • 李白《七绝·题北榭碑》千家诗赏析

    诗以贾谊自比,表现了被贬后内心的悲怆、凄凉与惆怅,抒发对朝廷的眷恋和对国事的关切。史郎中钦,郎中史钦,事迹不详。

  • 宋词典故“丰亨豫大”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丰亨豫大 【出典】 《周易·丰卦》:“《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周易·豫卦》:“《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

  • “师徒远涉帖”的全文和注释

    师徒远涉,道里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还,驰此,不复具。 [2] (《诸葛亮集》、《太平御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校注 [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文的题目为《远涉帖》。帖:一种文告

  •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赏析》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诗歌的开始,使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和感受。翰林院、集贤殿都在宫禁中,故言“晨趋紫禁中”。从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门”,不仅说明职务之重要,还更带有一种显赫的威势、甚至炫耀的口吻。

  • 《饿》鉴赏

    作者: 张俊山

  • 精品唐诗之李世民《广胜寺赞》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李世民《广胜寺赞》 李世民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已卷收。 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友闭绝踪由。 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这首诗录自《霍山志》,广胜寺内有清代

  • 白居易《雨夜赠元十八》全诗赏析

    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莫言非故旧,相识已三年。

  • 领导治要58讲

    【4296】领导治要58讲(杨子江、杨宝藏著,中国财富出版社,26 4万字,2018年11月第1版,48元)三部分(58讲):[1]直面领导自己的问题;[2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