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云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践探索
【3408】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云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践探索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编著,李勇毅主编,陈豪作序,党建读物出版社,24.2万字,2018年1月第1版,45元,)
△共8章:[1]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脱贫攻坚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人;[3]帮钱帮物,更要建个好支部;[4]培育脱贫攻坚的先锋模范;[5]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合力;[6]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这场“硬仗中的硬仗”;[7]好日子是干出来的;[8]立下愚公志,兑现“军令状”。
〇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中国就占了170多项。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种类型的古老文明,但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没有重大断裂的,只有中华文明。
〇消除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他还给出了“执政者”“扶贫”的目标和标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古代贤明之士已经看到,让人人都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态需求,家家户户能安居乐业,才能保持人心稳定、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在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色诺芬,他最早给财富做了定义:“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并从家庭财产的多少对贫富进行界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将贫富差距上升到国家政治和管理的高度。在其著作法律篇中,提出可以通过立法取消城邦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由此可见,消除贫困是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〇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〇专项、行业、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〇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〇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〇“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
〇“吏与位,要相配”。
〇“无职无责闲,有职无责懒,有职有责忙”。
〇千道理,万道理,落实才是硬道理。
(2018年2月5日晚11:45阅毕)
-
中经题解《中经》是与《本经》相对而言的。本篇的主旨是讲如何收服人心,使自己可以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中经》可以说是游说之士的心传
-
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鲁女惊莎鸡,鸣机应秋节。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河汉挂户牖,欲济无轻舠。我昔辞林丘,云龙忽相见。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馀。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傅说未梦
-
(宋)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镇江登京口北
-
[宋]陈师道触寒历险来特特,愧无以当欣有得。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人畏有心
-
黯淡也是明亮的一度写些随意的小片段,称之“小纸条”,念叨着这三个字,隐约有一份甜蜜感。似乎还带着书写者的体温,带着手指的轻触。给喜
-
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谿鹭等闲飞。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作者简介岑
-
春色无多味,争奈新来越憔悴。教他谁,小环也似知人意。疏帘卷起,重门不闭,要看燕双飞。 其三,是说春愁,转为具体形象描述。 开篇三句说,因为春天别去而憔悴。海棠、蔷薇,二者均为春天的标志。“海棠开过到蔷
-
【注释】:这首词传情达物,纯真自然,没有矫柔造作之感。上片从触景生发开去,产生浓浓情意,下片情景交融,即使后来曲终情意仍在。写景时海阔天空,错综交叉,对人的别离之恨和相思之苦作了尽情渲染;写情时则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或从感情来揣摩对方,或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武陵源》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陶潜《桃花源诗》并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