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数世同居》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子孙数世同居
【原典】
温公①曰:“国家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②家,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cuàn)③,田园邸舍④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饷。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
【注释】
①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注见“忤逆不怒”条。②李相昉:即李昉(925~996),注见“呵辱自隐”条。③爨(cuàn):烧火做饭。④邸舍:古代专指货栈。
【译文】
司马光说:“国家的公卿官吏中,能够继承前辈的礼法,而长久昌盛不衰的,只有已故的丞相李昉家。李昉一家子孙几代,共二百余人,至今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田地、菜园中所收成的东西以及为官之人的俸禄,都集中放在一座仓库里,按人口计划开支每日的生活费用。婚丧嫁娶的开支都有规定的数额,由儿孙们分别掌管。”
【延伸阅读】
据说李昉之子去世的时候,皇帝也说过类似的话:“帝甚悼之,谓宰相曰: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宋史·李昉传)从他们艳羡的口吻来看,李家无疑是值得效仿的模范。几代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在现今已经难觅踪迹了,但是在过去却是寻常得见的。只不过大多数是徒具形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仅有少数还能够和睦共处,保持活力。李昉家正好是后者,且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得到了上述诸人的衷心夸奖。大家族的养成,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也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事实上,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大家庭并非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在封建时代,上下和睦、儿孙满堂的情景,却是长期浸润儒家文化之下的国人,特别推崇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大家庭是彼时人们生活的常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家庭巨大资源的同时,也在忍受家庭带来的限制。李昉家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家庭成员的自由和限制比较均衡,好比带着镣铐跳舞,李家是跳得最好的那个,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典范。然而话又说回来,李家模式即便再好,也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放到当今就难免为人所诟病,而且也绝无实现的可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毕竟社会变了,生活变了,思维变了,家庭的形式也变了。如果说过去的家庭存在形式,对当下还有价值的话,正在于其对“隋义”和“人伦”的肯定。在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散,家庭越来越小,个体归属越来越弱,情感色彩越来越淡之际,重温大家庭,不为无用。
-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①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②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③ 【注释】 ①真珠:即珍珠,指珍珠帘。依前:依旧。②青鸟:神
-
帝曰:“夔,命女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名言: 帝曰:“夔,命女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
东方传奇在巴格达,谁不知道杰斐,宇宙的太阳?很久很久以前,当杰斐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一天,他在巴格达的郊区走着。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凄厉
-
范成大《念奴娇》范成大 范成大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南浦潮生帆影去 ① ,日落天青江白。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吹积。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赢得长亭
-
又闻杜鹃声(散文) 没有目的,却有情绪;黄昏中,我沿着硬化的乡村小路缓缓前行。因为有杜鹃在不远处的松树林外灌木丛中呼唤。而灌木丛外
-
题玄武禅师屋壁杜甫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杜甫,本书卷二
-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
-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名篇,下面是该篇的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指芦苇。 白露:秋天的露水。“白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珍惜时光劝学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劝学惜时的诗句,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古诗文名句,有关珍惜时间和劝学的诗句。1.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