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序志》原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序志》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序志原文鉴赏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1,王孙巧心2,“心”哉美矣3,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4,岂取驺爽之群言“雕龙”也5?

夫宇宙绵邀6,黎献纷杂7,拔萃出类8,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9,腾声飞实10,制作而已11。夫有肖貌天地12,禀性五才13,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14,其超出万物,亦以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15,岂好辩哉?不得已也16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17,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18;旦而寤,乃怡然而喜19。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20。敷赞圣旨21,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22,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23;五礼资之以成24,六典因之致用25;君臣所以炳焕26,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27,辞人爱奇,言贵浮诡28,饰羽尚画29,文绣鞶帨30,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31;尼父陈训32,恶乎异端33,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34,乃始论文35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36,陈思序书37,应玚文论38。陆机文赋39,仲洽流别40,宏范翰林41,各照堣隙42,鲜观衢路43;或臧否当时之才44,或铨品前修之文45,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46,魏典密而不周47,陈书辩而不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 流别精而少巧48,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49,吉甫、士龙之辈50,泛议文意,往往间出51: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52;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53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54,师乎圣55,体乎经56,酌乎纬57,变乎骚58,文之枢纽59,亦云极矣60。若乃论文叙笔61,则囿别区分62,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63,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64: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采65,笼圈条贯66,擒神性67,图风势68,苞会通69,阅声字70,崇替于时序71褒贬于才略72,怊怅于知音73,耿介于程器74,长怀序志75,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76,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77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78。虽复轻采毛发79,深极骨髓80,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81,擘肌分理82,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83,何能矩矱84?茫茫往代,既沉于闻85;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86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87。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注释】 1据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渭子即战国时的环渊,楚人,著书上下篇,即琴心,按此书已佚。2王孙是姓,名不传,汉书·艺文志称他的著作为王孙子,一名巧心。属儒家,清严可均,马国翰有辑佚本。3此处或有双关语义。一方面称赞“心”这个词的语义,适作书名,一方面赞美它作为人体器官的功能。4缛,繁盛,此处指文采丰富。5驺奭,齐人。史记:孟荀列传称他为“雕龙奭”,因为他的文采好象雕刻龙纹一样。刘勰用“雕龙”两字做书名,意指因为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注重文采,不一定用驺奭的典故。6绵、邈,皆为久远之意。7黎,众人。献,贤者。黎献,众人中之贤者。语本尚书·益稷:“万邦黎献”。8拔萃:才能特出。9性灵:指人的智慧灵秀,居,停留,不居,很快地过去。10声,名声。腾,跃起。11制作,创作。12有,范注认为是“人”之误。13五才,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用此五种物质的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起源。14方,比。15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穆叔的活,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里只说到立德,立言,实际为行文之便,概指“三不朽”。16以上可视为本篇第一段,主要阐明本书命名的根据和意义,及著书立说的重要性。17“立”,为三十岁。语本论语·为政:“三十而立”,逾立当指过了三十岁,推算之,应在四九四年之后。18礼器,祭器。丹漆,红漆。手捧祭器随孔子走,意为成了孔子的学生,协同老师进行某些仪式。19寤,醒,怡,快乐。20生人,自有人类以来。21敷,陈述。22马,马融,郑,郑玄。马融是东汉中年的著名学者,曾作周易、诗经、尚书、论语等书注解。郑玄是马融的学生,也是著名学者。曾作过周易、诗经等书的注解:这二人成为后代著经的典范。23条,小枝,枝条是与根相对而言;刘勰认为经典是文章的根本。这种主张在征圣、宗经等篇目里都作了大力阐述。24五礼,指吉礼(祭礼等)。凶礼(丧吊等)。宾礼(朝观等)。军礼(阅车徒、正封疆等)。嘉礼(婚、冠等)。见礼记·祭统郑玄注。25典,法度。此处指国家的政法制度等;“六典”见周礼·天宫·太宰,指治典(近于后代吏部的工作)。教典(近于后代户部的工作)、礼典(近于后代礼部的工作)。政典(近于后代兵部的工作)、刑典(近于后代刑部的工作)、事典(近于后代工部的工作)等政法制度。26“炳焕”和后文的“昭明”都有明辩清楚的意思。此指君臣关系,军国大事都因此而章法分明。27“体”在书中有多种含义。因具体语境而定。主要有“风格”、“模式”等意义。此处指风格。28诡,怪异。29语出庄子·列御寇。在此章中颜阖批评孔子,他说孔子“饰羽而画,从事华辞”即在羽毛上加花样来比喻文辞的过于华丽。30鞶,束衣的带子。帨,是佩巾。31语本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体指体现。要是要点,异是新奇的文辞。32尼父,孔子。33语本论语·为政: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是钻研,异端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的学说。34搦,持。35以上是本篇的第二段。表明刘勰对儒家学说的虔信,以及用论文来阐述儒家经典的宏愿。36“魏文”,曹丕。他曾作典论一书,在其中典论·论文一篇中,他对建安七子一一作了评价。还对文体,文气等范畴作了论述。这是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早的专论。37陈思,曹植。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评论了一些当代作家,还强调文章个性的必要与重要。但他认为创作不能算是有益于国家的事业。这却是错误的。38应玚,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论现已看不到了。现存文质论,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二,但和文学并无什么关系,故与刘勰在这里的所指无关。39陆机,西晋时作家,他的文赋是继曹丕的典论·论文)后的又一重要文论专著。只是论文偏重于批评论,而文赋偏重于创作论。40仲洽,即挚虞的字。他是西晋时的学者。曾选文即文章流别集,又各为之论,成之为文章流别论,收留传至今已不完全。有些辑佚本。、41宏范,是李充的字,东晋学者,曾著翰林论,今仅存若干条,在严可均的全晋文中。42隙,孔穴。堣隙,指次要的方面。43衢,大路。44臧否:褒贬。45铨,衡量。品,品味。46撮题:概括,提要。47周,完备。48巧,一作功,似更有道理,故按“功”字来处理。49君山,是东汉桓潭的字,著名学者,著作新论一书,内中有关于文学的看法。公干,刘桢的字,“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章今已不传。只在文心雕龙的风骨和定势两篇中,引述了他的一些文学主张。50吉甫,应贞的字,他是西晋作家,他对文学的论著今不传。士龙,是陆云的字,他是西晋作家。他关于文学的一些较重要的看法,大都保存在他给兄陆机的信里。51间出,偶然出现。52此处用枝叶和波澜比喻作品的辞藻,用根本和源头比喻作品所当遵照的儒家学说。53以上为文章的第三大段。批评过去文艺论著的一些缺点,强调从儒家经典出发。54本书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说明文原于道。道指事物的规律或原则。55文心雕龙第二篇为征圣,说明圣人和文章的关系,他们能更为深切地体味自然之道。56宗经是文心雕龙的第三篇,说明写作无论修辞或立意都应自觉地向圣人留下的经典来学习。51正纬是文心雕龙的第四篇。一方面说明纬书是汉人所造,并不可信,另方面认为在艺术上也有可取之处。58辩骚是文心雕龙的第五篇。是研究,评价楚辞的专著,紧接其后的二十篇都是“文体论”,辩骚也有文体研究的特点,故颇为人认定它当与后文二十篇是同类。59枢纽,关键。60极,探究到极限。61文,按中国古代文批史的说法,是讲究音节韵律的作品,笔,则是没有这类修饰的作品,这种区分是在晋宋以后渐渐兴起的,文心·总术中也曾谈及这个问题。62囿,园林。与“区”字同指定作文章的领域。63章,明。64统,有总的,根本的意思,引申来指体裁的特点。65情,是情感,采,是文采。分指内容与形式。文心第三十一篇即为情采,专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此处,作者以“割情析采”来概括下篇的主要内容。66笼圈,色举,包括。条贯,疏理,条达。67摛,发布,陈述。文心·神思专论创作的构思问题。文心·体性论述作品的风格与作者个性的问题。68图,说明。文心·风骨论述文意和文辞的问题。文心·定势论述作品的体裁和规格问题。69苞,即包。文心·附会论述修辞和命意的问题。文心·通变论述文学的继承关系和发展的问题。70阅,检查。文心·声律论述作品的音节韵律问题。文心·练字论述文字选择锤炼的问题。71替,衰。文心·时序论述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及文学发展的过程。72褒,称赞,贬,批评。文心·才略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才能。73怊怅,愤郁,悲慨。74耿介,耿耿在心,不能释怀之意,文心·程器论述作家的品质问题。75即指本篇序志。76“大易”当作“大衍”。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77以上为本篇第四段,概述文心之主要内容。78弥,缝合,纶,牵引,二字联用指组织联缀,整理阐明的意思。79毛发,指枝节问题,如词藻等。80骨髓,指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原道”,“征圣”,“宗经”等。81不屑,不顾,不睬。82理,是分理,条理;肌理是肌肉的纹络,在此用为创作中的道理。83瓶,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智”,用小瓶汲水,喻人智力浅陋。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比喻见解狭隘。84矩,匠人的曲尺。,度量用尺,在此皆指创作规则。沈,深入。一作“洗”,刷新意,深入或刷新都指自己学识的提高。86以上为本篇第五段,谈及著书甘苦,寄希望于后人。87凭性,凭籍个性和情感。

【今译】 这部书所以名为“文心”,因为它是说明著述文章时的用心的。从前涓子写过一部琴心,王孙子也写过一部巧心,“心”这个词多么美好呵!所以我也用它作了书名。再者,自古以来写作文章,都是讲究精雕细刻和文彩丰富,恰如雕镂龙文一般,因此我又用“雕龙”二字来命名我的书。过去大家曾用过这个字眼来称道驺奭的文采,但我难道也是采用这样的用意,表示自己的书么?宇宙时空无穷无尽,人才的出现源源不尽,他们所以能够出类拔萃,无非是靠着过人的智慧。但时光一闪即逝,人的智慧也不能长留于天地,如果要使声名和事业都能传播久远,无非要靠着著作了。人类的形体,象貌都象征着天地,情感心性都禀受于五行;耳目有如日月,声气好似风雷。他们超过天地万物,可算是聪灵极了。但人的躯体象草木一样脆弱,而名声却超过金石的坚固,所以一个有思想境界的人活在世上,应该树立美德良模和著书立说,我难道是喜欢辩难讨论吗?实在是不得已呵。

当我七岁的时候,曾经梦见过一片灿若织锦般的云彩,于是便攀上去采摘。当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梦见自己手捧着红漆的祭器,追随着孔子向南方走去;一梦醒来,心中欢喜之极,因为伟大的圣人是非常不容易见到的呵!而他居然托梦给我这个后生小子!我觉得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象孔子这样伟大的人。于是我曾因此想到,要阐明圣人思想,最好是替经书作注解;但是过去象马融、郑玄这些前代的学者们,已经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很精当了;即使我再有些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卓然成家。而文章的作用,对于经书来说,确实象枝叶对于根茎,各种礼仪要靠它来成就,一切政务也要靠它来实施;君臣关系要靠它来表明,军事,国政的界限也靠它划清。只要追溯到它们的根据,无一不是从经书上得来的。只是由于后代们离开圣人太久远了,文章的风格萎靡不振;有些作家只喜欢新奇,只追求浮浅怪异之辞;好象在羽毛天生的文彩上再加装饰,在腰带上也要绣上花纹,不免使文章越来越离开根本,最后会走到错误而毫无节制的路上去。尚书·毕命讲到文辞的问题,曾经说过重要的是抓住要点;孔子教诲学生,也表示他厌恶那些异端邪说。可见对于文辞和学说这两方面,过去都有纷乱歧异的看法,应该从主要方面着手,因此我现在就拿起笔,调好墨,开始来讨论文章的问题。

仔细阅读近来讨论文章的著作,还是很不少的: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玚的文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他们大都注意到文章的某些方面,但很少能从大处着眼。他们有的赞扬或指摘当代的作家,有的评价了前贤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了文章题旨的雅正或平庸,有的对一些作品的内容作了简述。曹丕的典论·论文思致细密但涉及并不周全;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颇具辩才,但见地未必恰当;应玚的文论是华美的,但有失空疏浅略;陆机的文赋讲得很巧妙,却又不无琐碎杂乱;文章流别论的内容是精湛的,但未必有多大功用;翰林论则比较浅薄,且不得要领。此外如桓潭、刘桢、应贞、陆云等人,一般也讨论过文学创作的问题,有时也有些很好的见地。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究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他们没有很好地继承先哲的教诲,于是对后人也不能给予多少必要的帮助。

至于我写文心雕龙,在原则上是从自然之道出发,在写作上以圣人为师,在体制上以经典为宗,在词藻上参考纬书,在变化上效仿楚辞,文学的关键性问题,算是基本上搞清楚了。至于说到各种文章体裁,有的属于“文”,也有的属于“笔”,都分别指出它们的异同。对于每种文体,都要追溯它的起源,叙述它的演变,说明体裁名称的意义,并举出作品作为例证,在阐述写作的理论时还表明了各种文体的特点。这样,在上篇里面,有关各种文体的主要问题弄清楚了。至于剖释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它的艺术形式,归纳出理论体系,说明精神的活动、风格和才性的关系,阐释文章的风力、骨干和文势的形成,概述命意谋篇、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考究声律、文字的选择和运用,泛论文学的兴衰和时代发展的关系,总评历代作家才华的高下,对能够正确欣赏与批评文学作品的人才的缺乏深致慨叹;作家的道德操守和政治修养的重要性也难于释怀。而自己所以要写这本书的志向的陈述也会长记于心,因为要用它来作为各篇的总结,这样,在本书下篇里,有关文学创作的具体问题就都详细的讲到了。安排内容,确定篇目,恰好符合了五十之数。而其中有关文学本身讨论的,只有四十九篇。

假如我们只评论一篇作品,那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综合起来论述许多家的作品,那就比较困难了。虽然我在文章创作的枝节问题上,谈得很少,但对于根本性的问题,则作了深入的讨论。但似乎仍有些曲折细致的地方,仿佛就在眼前,却又忽然溜到了远处,因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问题还不少呢。至于写进书里的意见,有些和过去人所说的差不多,这却不是我有意的雷同抄袭,这是因为客观情况上不可能有相异的说法。当然也有和过去的人所说的不一定,这也不是有心要标心立异,而是在道理上确实无法和前人苟同。我的看法有时和古人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同与不同,并不在乎这些说法是古人还是今人的;关键在经过仔细的分析后,找出不偏不倚的正确主张。要想在文学的园地驱马扬鞭,在创作的领域上纵横驰骋,有关的问题在这里差不多都谈到了。只是我说的话,有时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意思,把心意完全讲清楚,这是连圣人也感到困难的事。何况我的见识也很浅短,又怎能为别人建立法度呢?不过从事于本书的写作,从过去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加深了我对文学问题的认识,而对于后来的无数读者们,我的书也希望能为他们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人的年寿是有尽的,没有穷尽的只是学识,想寻找客观事物的规律确实困难,当然如只凭主观推测那也是很容易的。我真希望能独自隐居林泉,细心咀嚼文章中的情味,对文学作品继续钻研。但如果现在这部著作真能表达出我的心意,那么,我的心意也总算有所寄托了。

【集评】 纪昀评曰:“此全书之总序,古人之序皆在后,……古本尚斑斑可考。”

【总案】: 序志篇是文心雕龙的“说明书”。主要说明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使用说明书”,即告诉读者怎样阅读文心,怎样理解文心。它首先给读者画了一张“路线图”,即有关文心篇目的知识,在文心这个小小的八卦阵里该怎样“入门”?怎样穿行?怎样“透围”?同样它还指示了对每一类文体它评释时所采用的组织结构,譬如文体分析分别从四方面进行。此外它还介绍了全书的主要内容,精炼到概括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语汇中。想来,读者先有这“一图”在手,读来便不难“索骥”了。

二是创作缘起的“说明书”,在此篇中刘勰还直陈了他的创作缘由、动机、态度、原则等。在这些篇幅里,虽着墨不多,却自然朴质又热情所溢,他本以孔子的后学相期许,对孔子的人格学识仰慕备至,所以也想作一番“敷赞圣旨”的事业,而后来看到文学创作也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于是便“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现在看来,我们真应庆贺刘勰这一番“改弦更张”,不然文批史上便将不会出现文心这部空前绝后的著作,这会是无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序志的风格与其它诸篇稍有不同,在骈俪之间多有散句。这使得它在绮丽中又凭添一层质朴,于风流蕴籍中不失君子模样。

猜你喜欢
  • 《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① ,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田肥美, 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 天

  • 毛泽东诗词《贺新郎·别友》注释和鉴赏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作者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友谊之美,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词句简洁、意境优美的表达,毛泽东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华和对友谊的真挚感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友情,也传递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触动。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诗词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友谊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 王昌龄《万岁楼》全诗赏析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 古代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注释与译文

    【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注释与译文]这是宁府上房的一副对联,意思是:能透彻认识世间各种事物就是学问,处理人情世故老练通达就是文章。这本是封建社会里劝人仕进的格言。如今赋予这两句话以新

  • 高骈《山亭夏日》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幅浓丽美妙的夏日山亭图。绿树浓阴簇拥着楼台,楼台倩影倒映水中;微风乍起,水晶帘动,带来一院清香。 作者抓住了“夏日”的特

  • 诗词《翠鸟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①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②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③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④ 【注释】 ①庭陬:庭院角落。若榴:即若留,石榴。丹荣:

  •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下] 子墨子言曰: 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① ,譬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 ②

  • 古代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注释与译文

    古代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表达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奋发向前的决心。它指的是不辞辛劳地付出,为了追求梦想或目标,不断进行努力和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计较辛苦和时间的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这句话激励人们要有毅力和决心,面对困难时不退缩,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 《柳宗元·游黄溪记》文章鉴赏

    本篇游记中作于元和八年(813),是柳宗元最为侧重记述游赏山水景致的作品。当时作者贬永州已八个年头,抑郁激愤较减,思想深刻,而趋于通达。他虽然壮心不泯,但对再获任用不抱厚望,以为“自度罪大”,于是心情显得平和。所以这篇《黄溪游记》所表现的作者形象是探幽赏奇,欣然自适,似无发挥,而兴会心得,怡然自乐。

  •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以:因为。愠(yùn):愤怒。君主不可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兴师作战,将帅不可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孙子·火攻》:“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