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节选)》赏析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装,西湖排场太大,装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另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训练提示
作者把西湖看做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把西湖当做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借西湖这个陈旧的梦境带来的疏离感,阐述了群体性文化人格日渐黯淡的趋势。作品思想境界极为开阔,与社会、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格调超脱、亦褒亦贬,虽明显带有调侃意味,但又能感觉到沉甸甸的文化积累。
-
【4147】书读完了(金克木著,黄德海编,上海文艺出版社,35 5万字,2017年5月第1版,75元)△分三部分:[1]“书读完了”;[2]福尔摩斯·读
-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5、天不老,情难绝。心
-
《李兆洛·凤台厅壁二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某始
-
台静农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袄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 ① 。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一屁股坐在柜台前破旧的大椅上,椅子被坐得格格地响。 “那里来,老二?”吴家二掌柜问。 “从家里来
-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境格自高》经典解读 有境格自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
-
自酌金樽劝孟光,更教长笛奏伊凉。(子玉家有笛妓。)牵衣男女绕太白,扇枕郎君烦阿香。诗病逢春转深痼,愁魔得酒暂奔忙。醒时情味吾能说,日在西南白草冈。
-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
-
九苞颜色春霞萃,丹穴威仪秀气殚。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