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作品分析
奥地利作家、著名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杰出的短篇小说。写于1923年。
小说描写一只鼹鼠打完地洞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先是对洞口设计、洞内通道走向等有几种设想;然后是想在几个通道处每隔若干距离设一街心广场,每隔几个广场设一个储粮站或副储粮站;又想制造几处通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靠这样巧设的暗道迷津来困扰进犯之敌;它甚至想对整个工程来一个彻底地改造,使地洞易守易逃,固若金汤;它最后听到墙壁上传来的声音,以为是盗贼来了,它想对方如觉察到自己,自己也会觉察出对方来的……,结果“是一切始终毫无改变”。小说至此结束。
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小说中唯一的角色一鼹鼠,其实是已经异化了的人:地洞是已经异化了的人类社会。这只鼹鼠在生活中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的心理典型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小人物的共有的心境。小说集中笔墨,着力描写这只鼹鼠的灾难感、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这更是表现主义文学常常选用的主题。小说中写的鼹鼠,只是一种类型。作者没有交待这只鼹鼠叫什么名称,恰如卡夫卡其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一样。他们只不过是一类人的代表。
这个短篇除显示了表现主义的共同特征外,还表现了卡夫卡自己的独创性风格。它整篇无一句对话,全是小动物的独白。这是一篇很成功的独白体小说。小说模拟动物的言行维妙维肖:出洞、进洞、谛听,都表现了一个动物特有的动作与习性。小说心理描绘是异常成功的。如关于洞口设计:原想堵死,免得被发现,但又一想,万一敌人从洞内攻击,堵上洞口,要跑就不那么方便了。类似这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的。
地洞不是动物小说。虽然它以动物为主人公,但从通体看这只是一个隐喻:这个地洞实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扭曲变形和独出心裁的复制,这只鼹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惴惴不安和忧心忡忡的小人物的扭曲变形和独出心裁的剪影。
-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
-
名言: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注释: 善善: 以善为善。恶恶: 以恶为恶。 句意: 以善为善却不能进用, 以恶为恶却不能屏去,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出处: 北宋·苏辙《论所言不行
-
隋·侯白高祖尝读《文选》2,有郭璞《游仙诗》3,嗟叹称善。石动筩起曰4:“此诗有何
-
【原文】 博学而不自反①,必有邪②。 【出处】 《管子·戒》。 【注释】 ①自反:自我反省。②邪:邪恶,不正当。 【译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善解马性条注引 《语林》(晋 裴启撰):武子性爱马,亦甚别之。故杜预道:王武子有马癖,和长舆有钱癖。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对曰:臣有 《左传》癖。《晋书杜预传》:时王济
-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
-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时局好转了蜀都回驾,重到离别处彷徨痛苦不忍离去。
-
同人第十三 【题解】 同人卦为异卦相叠(离下乾上)。本卦上卦为乾,乾为天,为君;下卦为离,离为火,为臣民。此种卦象证实君王
-
刘桢《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 2 ,瑟瑟谷中风 3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4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5 ,松柏有本性。 【注释】 1.这组诗共三首,分别以萍藻、松、凤凰比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