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铸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与他们塑造的世界
【3853】帝国的铸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与他们塑造的世界
(〔美〕迈克尔•贝兰著,叶硕、谭静译,译林出版社,34.5万字,2017年3月第1版,68元)
△共3篇(32章):①坠入深渊;②改革的高潮;③自由与恐怖。
○1861年至1871年,林肯、俾斯麦和亚历山大二世在各自国家开展的革命构成了人类自由编年史上最引人瞩目的篇章,也见证了恐怖和强权新哲学的出现。林肯要给予美国“自由的新生”,俾斯麦以“铁与血”推行强权,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实施改革。十年后,政体桎梏被打破,经济障碍得以清除,三个超级强国巍然崛起。然而,俾斯麦却成了自由的敌人,亚历山大二世则变得心灰意冷,只有林肯仍对自由的真理等笃信不疑。1861—1871见证了自由国度的铸就,也见证了反革命运动及强权意识形态的兴起,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在这本书中,贝兰还描绘了瓦格纳、惠特曼、尼采、托尔斯泰、玛丽•切斯纳特等要人名士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中的活动与见证,从侧面生动展现了三场革命的风云潮流。
○柏拉图:“你一定还记得,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具备的品质。……具有这种天赋的人会给群体或个人带来极大的损害,或者极大的益处……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
○自由的新机制,尽管肇始于英国,却通行于全世界。它的核心理念是,上帝赋予所有人基本的尊严,虽然这一理念在现实中尚未完全实现。
○三十六岁那年,亚历山大继承了皇位,很多人认为他无法缔造一个繁荣盛世。“不管是头脑方面,还是性格方面,他都没有表现过人之处。”
○身处温暖之地的人们对于寒冷是无法理解的。
○最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统揽全局。
○一句希腊格言说,没人比独裁者更不自由。
○不成功,便成仁。
○纯粹一旦到了极致,就会接近邪恶。
○抓住根本问题,一切问题仿佛自有其解决范式,在他面前一目了然。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间感受到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
-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 ① 。’凡养稂莠 ② 者伤禾稼,惠奸宄者
-
唯得忠恕【原典】范纯仁①尝曰:“我平生所学,唯得‘忠恕②’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③离此也。”
-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与古诗有什么区别,内容包括古诗与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古诗与古诗词的区别,古诗和古诗词的区别。古诗一般情况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学,古诗词则泛泛地概括这两个朝代的文学名称 诗与词是不一样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
-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战士连营候鼓鼙。 《水调歌》又名《水调子》、《水调词》,相传为隋炀帝开汴河时所制,声调最为悲切。唐又有新《水调》。这里的二首《水调歌》与下面的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是对太炎先生的评价,作者提到太炎是一位有魄力的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太炎的坚持和努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进步。鲁迅对他的评价充满敬意和赞扬。这篇文章揭示了太炎先生的伟大和重要性,对读者具有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
白头吟·锦水东北流李白【原文】锦水[1]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2]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3],不忍云间两分张[4]。此时阿娇
-
令弟佐宣城,赠余琴谿鹤。谓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白玉为毛衣,黄金不肯博。背风振六翮,对舞临山阁。顾我如有情,长鸣似相托。何当驾此物,与尔腾寥廓。
-
毛铉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绍兴
-
朝天峡在四川广元县北嘉陵江临朝天岭处,峡边有朝天驿,水旱各通阳平关、七盘关,为川陕接界处的交通要道。“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作品一上来就抓住了朝天峡地理形势的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