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费密《朝天峡》写景抒情
朝天峡·费密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愁过客,风光惑榜人。 明年在何处?杯酒慰艰辛。
顺治九年(1652),归附南明桂王的原张献忠部将刘文秀自川南进军,在成都地区与吴三桂的清军作战,费密避乱离开家乡,开始了数十年的异乡飘泊。他日后所写的北征诗,有“壬辰(1652)十一月,始发自成都。……除夕至绵州,……累月至阆山”之句,此后又继续北上进入陕西。本诗即为出川入秦的途中所作,据可推知作于顺治十年(1653)春天。
朝天峡在四川广元县北嘉陵江临朝天岭处,峡边有朝天驿,水旱各通阳平关、七盘关,为川陕接界处的交通要道。“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作品一上来就抓住了朝天峡地理形势的这一特征。“巴山”与“秦”对举,前者是家乡四川的山,后者却是异乡陌生的土地。一个“断”字,是实景,又是象征。它意味着诗人自此失去了故乡的维系,“离乡背井”的隐意,在这一句中深沉地表现出来。
次联中的“大江”指嘉陵江,“汉水”却并非是水名。这里的“汉”是修饰语,特指陕西的汉中地区,“汉水”意谓从汉中流来的水。此去不仅“巴山”到了尽头,连嘉陵江也换成了秦地的水,这是离人独特的感受。“孤艇”与“大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映,而更妙在续以“接残春”三字。它不仅带出了旅程的节序以及诗人在此节序中的灰颓心情,而且将空间的迷茫感转接到时间的领域中,显示了漫漫前程和未来命运的渺茫无依。
诗的下半接“孤艇”,描述了旅程船中的感受。颈联是又一重对比,将“残春”巧妙地分写:船夫着眼的是两岸的景致,“风光惑榜人”,可以想见他们悠闲、陶然地行船的情状;而过客所见所感的却是“暮色”,日暮途穷,愁绪倍增。由此时的残春暮景、出峡远乡,联想到明年的今日更不知流落何处,只能借杯酒自慰,聊以浇愁了。
这首五律融情入景,意境深邃,气格苍凉。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评作者诗“清刚隽上”,本篇足称代表。尤其是“大江”一联,将空间时间的变化和渡接浓缩于十字之中,与唐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大诗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和池北偶谈中,两次提到他因盛赏此联,而与作者订交的故事。王士禛还特意赋诗,中云:“‘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十字堪千古,胡为失此人?”费密诗学盛唐,本篇中也可见杜诗的影响。颈联二句原作“暮色偏悲客,风光易感人”,后经作者更定。两相比较,确有宋调与唐音的差别。
-
春色有时尽,公门终日忙。两衙但不阙,一醉亦何妨。芳树花团雪,衰翁鬓扑霜。知君倚年少,未苦惜风光。
-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 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 【注释】浸(jn):泡在水里。萧萧:指雨声。子规:杜鹃鸟。黄鸡:这句来自白 居易《醉歌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孟子曰:“士 ① ,穷 ② 不失义,达 ③ 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九) 注释 ①士:读书人。②穷:穷困。达:发达,得志。 【译文】 孟子说:“读书人,穷困的时候不会失去道义,发达的时候不会背离原
-
这首诗题为“寄王舍人竹楼”,实际上借对王舍人“竹楼”的赞美,表现了作者蔑视功名、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的起句“傲吏身闲笑五侯”,所谓“傲吏”,大约指的是那位“王舍人”,他既然身己为“吏”,却丝毫没有俗务缠身,更着不起那些气焰熏天、
-
火绒草没有芳香,也不好看河源人爱把它揣在胸前逃跑的奴隶,用它生火御寒疲乏的牧人,用它点火抽烟饥饿的猎手,用它把牛粪引燃……而今我也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二桃杀三士(谏下·二四)》原文鉴赏
-
以前,我写很多很多小说。多到自己都懒得统计了。那时候我刚结婚,刚有了孩子。半夜起来给她冲了奶粉吃,吃了之后,得抱着她,否则她会全吐
-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胸怀远大类名言句子
-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