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习成王浩《我的祖国》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史习成王浩
【作者简介】达喜道尔津·纳楚克道尔基(1906—1937)是蒙古著名诗人、作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今中央省巴彦德勒县。1922年参加蒙古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苏赫巴托俱乐部的活动。1925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军事学院学习。1926至1929年间,在德国柏林和莱比锡学习新闻。1929年回国,在蒙古科学院的前身文史研究所历史室工作,直到1937年去世。1932年春,因同几个好友一起庆祝阳历新年而被视作异端,锒铛入狱。同年秋释放。他的作品目前收集到的有170多篇,包括诗、散文、短篇小说、剧本和译作。1961年蒙古出版了达·纳楚克道尔基选集。现收集到纳楚克道尔基的诗共102首,诗人的笔触涉及到各个方面,反映了蒙古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第一首诗作是青山翠谷(1923),这是话剧乌相达尔的故事中的一首歌词。诗人在德国留学期间写了从乌兰巴托到柏林(1926)、到远方去学习(1927)、我们的学生(1927)等诗。抒情长诗我的祖国(1933)是他的代表作,是蒙古新文学的名篇。四季颂(1934)是他的另一首重要诗作。纳楚克道尔基写的散文与短篇小说数量不多,但都很有特色。较为著名的有旧时代的儿子、正月泪、喇嘛师父的眼泪等。纳楚克道尔基的创作才能在剧本写作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共写了五个剧本,其中歌剧三座山(1934)最为著名。他还发表过一些游记和学术著作。他曾翻译普希金的诗歌和莫泊桑的小说。他的作品已译成多种文字。纳楚克道尔基是蒙古人民革命后最早拿起笔,为振兴民族而写作的作家之一。精炼、优美、富于表现力,是他的作品的语言特色。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如此强的生命力。纳楚克道尔基的创作生涯是短暂的,但他为蒙古人民留下宝贵财富。他同达木丁苏伦、博音尼木和一起为蒙古新诗、新小说和新戏剧文学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他,在乌兰巴托建立了纪念碑、博物馆,还设立了纳楚克道尔基文学奖。
我的祖国伊·霍尔查、陶·谟南合译,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出版。
【内容提要】长诗我的祖国共12小节。前3节讴歌蒙古的名山大川、奇峰秀水、大湖深泊和清泉流溪:
肯特、杭爱、萨彦岭,巍峨高峻的群山哟,
北方之宝,郁郁苍苍的茂密森林哟,
梅能、夏勒格、诺敏,一望无际的戈壁哟,
南方风貌,浩浩荡荡的荒漠沙海哟,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克鲁伦、鄂嫩、图拉河,
清澈纯净的大江哟,
提供医疗之便的溪水、清流与温泉哟,
库苏古勒、乌布苏、贝尔,
湛蓝深邃的大湖哟,
为人畜饮水之源的山涧、池塘与水泊哟,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鄂尔浑、色楞格、呼浑,一泻千里的大河哟,
蕴藏金银矿物的无数山岳峰峦哟,
岁月悠久的碑林石刻与城池遗址哟,
通向远方的宽阔平展的草原大道哟,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4至8节,赞美蒙古草原的广袤和纵横驰骋的豪迈。同时,歌颂牧场的丰美和牲畜的肥壮。第9、10节,描绘了广大大地隆冬的飞雪和令人心醉的夏日,还为祖国丰富的地下宝藏而自豪。紧接着诗人又写道:
从匈奴到列代祖先居住的土地,
是蓝色蒙古崛起兴盛的故乡。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的草原,
是新蒙古红旗漫卷的广场。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哺育我们民族的可爱的土地哟,
不容阴险狡诈的敌人侵犯!
在自己的疆土上建起了革命的国家,
为未来的新世界,去创立不朽的功勋!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在最后两节中,追溯蒙古民族的历史,面对当时的现实,思绪万千。既然蒙古的祖先能够励精图治,把蒙古的大名赫然载入史册,那么,今天新蒙古的儿女更应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自己的祖国,为未来的新世界而自强不息了。在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蒙古的威胁日甚一日。诗中表达了全体蒙古人民的意志:我们珍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胜过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容任何敌人来犯。
【作品鉴赏】长诗我的祖国是纳楚克道尔基的力作,是一首气势磅礴、雄壮深沉的祖国颂歌。它以其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以其对祖国、对家乡强烈、赤诚的爱,博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它自问世至今,历时半个世纪,回荡在整个蒙古大地的上空。每一个蒙古人,上至两鬓斑白的老人,下自天真无邪的孩子,都把这首诗诵之于口,铭之于心。这首诗之所以这么受群众的欢迎,这与它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其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歌颂家乡,歌颂民族劳动生息的土地,是蒙古文学的传统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中有赞颂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祝愿繁荣兴旺、吉祥安泰的一种形式——祝赞词。它产生于远古时代,还与原始宗教萨满教有关。在萨满教流行的漫长年代里,有的祝赞词被巫师借用,变成萨满教的仪式歌。这种诗歌形式本是广大群众创造,反映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的信仰和愿望,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爱好。祝词、赞词为蒙古百姓所熟悉和喜欢,它还影响到口头文学的其它形式,又是书面文学借鉴的对象。在新文学中多有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纳楚克道尔基的我的祖国就是其中的一首。但是这一首不仅与口头文学的赞词不同,也比蒙古众多作家写的同一题材的诗歌高出一筹。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小到大,从古至今,从地理、历史、文化各个方面吟颂了自己的祖国。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连着诗人的心。绿水青山,牧草丰盛的杭爱地区固然令人心旷神怡,就是缺水干旱的戈壁在诗人的心目中也不是死一般沉寂的不毛之地,这里有珍奇的动物,丰富的资源,这里更有粗犷豪放、淳朴勇敢的牧人。诗人在这首诗中说出了全体蒙古人想说的话,从而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激起热情。这首诗又是一气呵成的,从第1节至第12节上下贯通,紧紧相连,中间有一条线把全诗串在一起。反复吟咏的“这就是美丽的蒙古,我亲爱的祖国”这两句,如同交响乐的主旋律,点出全诗的主题,又把全诗串了起来。无论是读此诗,还是听此诗朗诵,都会随着这激扬而有些缠绵的主旋律的一再出现而心动。另一方面,我的祖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蒙古诗歌从词数上分为长短两种句式,短句式一般三个词,长句式多达六七个词。这首诗采用长句式,这不但加大了诗的容量,而且增强了节奏感,收到一咏三叹,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具有音乐美。诗人在用词上精雕细琢,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等各种修辞手段,使语言更为优美。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是名词出现较多,又频频使用名词复数后缀,造成一小节四行诗尾部的整齐划一,这种形式在其它诗歌中是不常见到的。诗人借助这种形式,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为祖国母亲自豪,对祖国母亲依恋的无限情意。同时也把此诗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使它气势恢宏,读来绵绵不绝,犹如滚滚江流,一泻千里。长诗我的祖国为蒙古新诗提供了榜样,它奠定了纳楚克道尔基在蒙古新文学中的地位。
-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
-
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 这是北宋著
-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 【出处】唐杜牧《 赤壁 》 【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 【全诗】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
【说明】 《通鉴》 卷七十八记载了魏灭蜀汉的战争。 魏灭蜀汉,是魏晋之际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重要的战争。蜀汉自诸葛亮病死 (234) 、北伐未成之后,国势在走下坡路。蒋琬、费祎、董允相继辅政,因循守旧
-
入话: 出口成章不可轻, 开言作对动人情; 虽无子路才能智, 单取人前一笑声。 此四句单道:昔日东京有一员外,姓张名俊,家中颇有金银。所生二子,长曰张虎,次曰张狼。大子已有妻室,次子尚未婚配。本处有个
-
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
【原题】:昌化朱浪潘子云汉臣季子也汉臣即物故持其季父圣民诗来因问堪村徐季登其健和昔昔戊戌省度甘拜下风道出昌化馆于汉臣一日同访季登遇榜下第于渡口今三纪矣因子云告别有感前事此章以乌之为我谢圣与兼简季登
-
长干曲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1]?妾住在横塘[2]。 停船暂借问[3],或恐是同乡。 [作者简介] 崔颢( —754),唐代诗人。早
-
董颖《薄媚》董 颖 董 颖 西子词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① 。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 ② 。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
-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约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于鹿门山,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