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多的是喜悦》鉴赏
作者: 文淑慧任光
列·托尔斯泰
别气馁,纵使目前冰封大地,春天仍将到来,一切都会解冻、融化。而那束缚着我们手脚,仿佛凝滞不动的生活秩序也一样。乍看起来,似乎不可动摇,但我发现,它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而太阳的光辉,以及能鲜明地反映出这些光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当气馁。我,更多的是喜悦,而不是气馁,但愿你也跟我一样。
(薛菲 译)
这是一篇洋溢着乐观主义情绪的散文诗。作者以形象而朴实的比喻,引导人们透过现象,去看事物发展的本质,鼓励大家满怀着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作者列·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愤恨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可又反对用革命暴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实。但当1905年革命到来之际,却并未使他惶惑不安,他反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在一封给斯塔索夫的信里说:“事件正以不平常的速度和正确性在完成着。如果有人不满意正发生的事情,那正象一个人不满意秋天和冬天,而不去想一想它们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更接近了春天。”他相信这次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比法国大革命更有意义,更高尚的结果。”
革命遭到了镇压,托尔斯泰面对许多革命者被沙皇政府处死的残酷事实,写了我不能沉默!的论文,表示愤怒的抗议。革命虽然失败了,正如托尔斯泰所预言的那样,春天更临近了。他去世后的第七个年头,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他所深切关心、同情的广大劳动群众开辟了新的生活。
我,更多的是喜悦,虽然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严厉的谴责和极端的不满,但对未来却充满了信心和更多的喜悦。“凝滞不动的生活秩序”有如“冰封大地”,沉重、冷酷,让人窒息。这是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现实生活的形象写照。这样的现实,是够令人气馁的了。然而,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苦难生活的诉说上,他站在时代的高处,以哲人的睿智洞悉历史的趋向,透视到冰封大地的深层的春意,明察到旧的生活秩序的外强中干。所以他的喜悦,他的对人们“别气馁”的鼓励,都有着充分的根据。散文诗就是在这种形象的比喻和哲人的推理过程中,表达了对新生活必然到来的信念,抒发了对新生活的呼唤、欢迎和热爱的激情。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1],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3]。 道狭草木长[4],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
-
一直有个愿望:有机会将来一定要做个流浪者。一个人,不管时间,不管地点,没有目的地,只是走,就如大地上流淌的河流,越过平原,穿过草地
-
清·高尔俨1昨宵乐甚! 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2,月光落酒杯中
-
昏义 【题解】 婚礼,古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本篇主要是阐述婚礼的意义,首先阐明婚礼的重要性,其次阐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西疆边关描述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边关的诗句,描写边塞的古诗三十首,描写出塞西域的古诗词,急急急~~~~。《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
-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渡,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这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支田园曲,那样清丽,那样悠婉。细细品味
-
(屯 象) 以高贵身份而谦恭下士,向那些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如此必能大得民心。 圣人以尊贵而自处卑微,遂能大得人心,故得有所作为意思。
-
汉宣帝地节四年子首匿父母等勿坐诏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出处】唐张九龄《 望月怀远 》。 【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 遥夜:长夜。 竟夕:终夜。 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