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受之未尝形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受之未尝形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受之未尝形色

【原典】

韩魏公因谕①君子小人之际②,皆应以诚待之。但③知其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④也。

【注释】

①谕:告诉,使人知道。②君子小人之际:与君子小人交往的时候。③但:只要。④形色:表现在脸色。

【译文】

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只要察觉到了就一定会揭穿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的欺负,都接受下来,从来不在脸上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延伸阅读】

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谓只要有足够的诚意,他人就一定会受到感化,坏人会变得不坏,好人会变得更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持上述观念的人,大抵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信徒。他们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而社会上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坏人,不是因为本质上有问题,而实在是他们的善心被蒙蔽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回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韩琦大体也是信奉这样的理论,所以他主张对所有的人都要以诚相待。当然这种“诚”是出于相信“人性本善”的友好,与不自欺的慎独之“诚”不同,因为后者要求无差别的一致。然而身处复杂的社会,与诸色的人相处,要做到一视同仁,的确很难,似乎也不现实。

事实上,就韩琦来说,他也没有完全贯彻。在他的眼中,小人和君子界限是泾渭分明的,应对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是判然清晰的。俗语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虽然描述的是两种人的交往特点,但也说明了君子一贯淡然的交际习惯,其中当然包括对待小人。但是韩琦与小人交往要浅的戒律,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交往的是君子的话,则不妨深入些。因为前者可以减少麻烦,而后者却能增加好处。两相比较,韩琦对待小人实在算不得“诚”,他的处世态度中,有着明显的功利的考量。他甚至还没有如邵雍那样,将小人视为君子的砥砺之器,而是首先采用回避的态度,回避不及才坦然承受之,他较之凡众胜出的也仅在于他的忍耐力,至于如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的境界,则似乎还有不少距离。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