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未尝形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受之未尝形色
【原典】
韩魏公因谕①君子小人之际②,皆应以诚待之。但③知其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④也。
【注释】
①谕:告诉,使人知道。②君子小人之际:与君子小人交往的时候。③但:只要。④形色:表现在脸色。
【译文】
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只要察觉到了就一定会揭穿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的欺负,都接受下来,从来不在脸上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延伸阅读】
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谓只要有足够的诚意,他人就一定会受到感化,坏人会变得不坏,好人会变得更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持上述观念的人,大抵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信徒。他们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而社会上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坏人,不是因为本质上有问题,而实在是他们的善心被蒙蔽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回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韩琦大体也是信奉这样的理论,所以他主张对所有的人都要以诚相待。当然这种“诚”是出于相信“人性本善”的友好,与不自欺的慎独之“诚”不同,因为后者要求无差别的一致。然而身处复杂的社会,与诸色的人相处,要做到一视同仁,的确很难,似乎也不现实。
事实上,就韩琦来说,他也没有完全贯彻。在他的眼中,小人和君子界限是泾渭分明的,应对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是判然清晰的。俗语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虽然描述的是两种人的交往特点,但也说明了君子一贯淡然的交际习惯,其中当然包括对待小人。但是韩琦与小人交往要浅的戒律,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交往的是君子的话,则不妨深入些。因为前者可以减少麻烦,而后者却能增加好处。两相比较,韩琦对待小人实在算不得“诚”,他的处世态度中,有着明显的功利的考量。他甚至还没有如邵雍那样,将小人视为君子的砥砺之器,而是首先采用回避的态度,回避不及才坦然承受之,他较之凡众胜出的也仅在于他的忍耐力,至于如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的境界,则似乎还有不少距离。
-
故乡的年,夹杂着丰富的迷人味道。才刚刚入冬,年的气息就在村落里渐渐弥漫。有些人家因为没有充足的粮食,早早地就杀了年猪,半大的孩子们
-
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本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天竺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行一作悲)(此诗一作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骁勇的心潮掀起千层云霄,坚决决心要追随鸟儿的归宿。 到达绝顶之时,俯瞰众山皆如虚幻微小。【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处】唐·杜甫《望岳》。【意思】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 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 也尽入眼帘。啊,总 -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2]!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
-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
-
与人交必以诚信,言语、论议、行止、动作必循规蹈矩,不正之言,非礼之事,未尝出诸口,见
《与人交必以诚信,言语、论议、行止、动作必循规蹈矩,不正之言,非礼之事,未尝出诸口,见诸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梁衡把栏杆拍遍》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
-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作者简介】 苏颋(670~727年)字廷硕,瑰子。苏颋少年时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