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宫怨,实际上也隐含着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现实 中美丑颠倒现象的愤懑之情。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婵娟” 是指美好的容貌和体态。此诗诗眼为一“误”字,全诗围绕“误”字展开,及至末联则由 “误”生悔矣。想起自己因为长得美丽而被选入宫中却得不到宠幸,坐在镜前梳妆打扮一番的心思一点也没有了。下面两句更说明了 “欲妆临镜慵” 的原因。“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获得皇帝宠幸靠的并不是容貌,教我怎么梳妆打扮才好。也就是说梳妆打扮有什么用呢?这是十分伤心的两句话。获得皇帝的宠幸凭的不是美好的容貌,而是勾心斗角、献媚、使心眼等手法。这样,真正美貌的人反而受到冷落。这是对宫廷中的丑恶现象的揭露。“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是写宫中的春景宜人,但反衬出宫女内心的苦闷。意思是说,春风和暖,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欢快地啼鸣; 太阳已经很高了,它将各种花木的影子重重叠叠地映在地上。这种宫中的被冷落、被弃置的生活,使得这位美丽的宫女想起自己少女时在家乡若耶溪边浣洗衣裳,采摘芙蓉的生活。她的女伴们在溪边玩耍,美丽的衣裙,荷叶荷花,青青的溪水,这一切都成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最后两句说: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中国古代一直有以美貌比高才的传统,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一方面是代宫 女写怨情,另一方面也通过宫女的不幸遭遇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作者小传】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屡试不第,漫游各地,归隐十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时逢乱世,复隐旧山。天祐元年(904),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不久卒。事迹散见顾云唐风集序,北梦琐言卷六、七,旧五代史本传,鉴诫录,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九。其为诗自云“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擅长以短小之律绝,通俗之语言,反映民生疾苦,抨击黑暗现实,后人称为“杜荀鹤体”。有唐风集(一名杜荀鹤文集)传世。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品赏析〔注解〕山寺:蔡山,现属湖北省黄梅县的蔡山。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
-
【生卒】:1922—【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就学于巴黎国立农学院。1945年毕业后
-
我与父亲 我想顺着父亲的皱纹,回到小时候的童年。记忆中至今无法忘记的,是那一锅煮熟再用铁锅煎黄的洋芋,黄澄澄金灿灿像小山一样码在我
-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 ① 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② 。”(《治兵第三》)
-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杖藜裹饭
-
《栾城集》 别集。宋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新法而仕途坎坷。元丰三年受其兄苏轼“谤讪朝廷”的罪过的牵连而被贬,旧党当政之后,曾历任户部侍
-
鲁迅《灯下漫笔》原文 编者注: ①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自称皇帝。后文的蔡松坡即蔡锷,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 ② 中交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七律当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
-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人月圆·吴门怀古 张可久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 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 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 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