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读李继林的散文集行者》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读李继林的散文集行者》

读李继林的散文集行者

◎牛学智

散文集行者分为“岁月履痕”“乡间行走”“山野物语”“且思且吟”四辑,每一辑近20篇,共约80篇散文。从追溯过往记忆、驻足乡村大地到旷野抒怀、人生杂感,至少题材上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文学母题,这些散文的态度、倾向和情感基调、思想格局,也就差不多能代表李继林的散文特点。

李继林算是“西海固作家”的中坚,也是宁夏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他以小说写作见长,他的散文,我还是第一次集中阅读。既然他的创作内在于“西海固文学”,也内在于宁夏青年文学,那么,即便是散文创作,也就能大致得出一些他的创作经验来。

总体印象是,在散文写法、内容处理和形式结构上,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鲁迅和郁达夫日记体文章的特点他继承得比较多,是与亲友或熟人聊天式的心得表达和心情陈述,读来因亲切而感人;在价值判断、情感抒发和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又感觉他的散文时时散发着史铁生我与地坛和龙应台类似目送的风格和气质。当然,通读全书,我也没找到他提过这两位散文作家。这说明他散文有史铁生的深沉和龙应台的睿智,他从小说的讲故事过渡到散文的凝练,已经悟出了他自己的散文经验,一些地方接通了当代散文杰作的某些品质。

按照他精心编辑的四辑,可以归纳出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李继林的散文没有今天多数散文作者那样的造势,他总是一五一十,类似日记里才能看到的个人隐秘性经验,经他圆润处理,成为散文的重要内容。写亲人实事,叙往日心酸或愉快心情,以及勾连村庄习俗,几乎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和为文造情的虚诞。其实每一篇差不多都有对时下流行价值趣味的批判,但他研磨得非常有弹性,读起来极其舒服,就像与一老友深夜围炉谈心,达到了深度交流的效果,这是平淡中显示强度感染力的一种技法,非文笔老道不可。“岁月履痕”中的许多篇章就有这个特点。偷这篇散文之所以格外有意思,就在于通过“偷”毛笔,把那个赤贫年代文化的贫瘠和文化的魅力写出来了,这样的主题应该是现当代散文写作长河中长盛不衰的一个母题,但李继林先没有把“忧国忧民”挂在脸上,而是从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拉出来了一段被尘封在乡村物质世界后面的文明史,读来让人思索良久。

其次,李继林的散文实际是具有撕开每个人灵魂上蒙着的遮羞布的颠覆特点的“先锋写作”。这是他散文中普遍存在的风格,然而尤其“乡间行走”一辑为最突出。比如行者亲戚姐姐墓地的阳光等,一般写散文,很难直接从自己或自家私事开刀,但他却不,索性直陈其事。想来想去,他这样选材,还是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因为他知道,他面对的村庄及村庄里的人事,其实已经经历着社会分化的深度洗牌,挽歌显得太矫情,坚守显得太幼稚,他选择的是通过实有情节揭示村庄的内部人伦结构。这样一来,他的散文其实就有了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表面看起来是记述身边的人和事,只不过是一段在外人看来好笑的故事,其实不然,他正好避开了读者有些生厌的“弘扬什么”“信奉什么”的散文套路,真正写出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审美变化,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现代性忧思。这种忧思,不是顺口溜一样背诵几句“启蒙”概念就有的,它需要不自觉状态下的自觉选择,考验的是作家对生活的体察深度。

第三,李继林的散文也有突出的写虚本领,也有突出的抒情格调。“山野物语”一辑集中了这方面的篇章。比如雨天这个春天秋风起兮等,都是写“无聊”的主题。可是他的“无聊”既不是存在主义的,也不是颓废主义的,更像是现实主义的。久居乡下,对世界的感知非常具体,所谓“无聊”既是莫名其妙的一种心情状态,更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淡定,种种危机,换一个角度看,好像更像是种种欲望的面孔,“无聊”便是不同面孔的威逼和袭扰。这观点就非常实在了,容易被人接受。全然没有一身佛气的说教,也没有教导别人放下自己却抢着拿起来的虚伪。

大致来说,以上三点是对李继林散文创作特点和经验的概括。当然,他的散文的确有很明显的不足。

一是用词用语起伏不大,显得太平淡,阅读的暗示不够,读来略显平平淡淡;二是明显缺乏新观念的冲击,价值判断模糊,导致好情节好细节的挖掘浅尝辄止;三是审美上比较乏力,这是最重要的不足。每一篇读的过程中都感觉写得很好,但读完后又觉得味道淡了些。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大概是在审美的反复体味上停留得不够所致。就是说,没抓住情节和细节的根本,“唰”一下就过去了。这方面做得好的例子,如果要举一些的话,在宁夏散文家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朱世忠和虎西山。朱世忠苏烟的味道和虎西山看山等,堪称涵泳把玩最为饱满的两篇佳作,看起来点到为止,也看起来多为闲笔,其实处处设局、处处在延长体验者的体验长度,意义感提供得很充实。

散文区别于小说和诗歌、杂文、散文诗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必须在散文的从容随意书写中去找,而不是给它加入虚构,加入诗意,加入跳跃。不过,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感受,不见得有道理。

猜你喜欢
  •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注释、译文和感悟

    有女同行,颜 ① 如舜 ② 英 ③ 。将 ④ 翱将翔 ⑤ ,佩玉将将 ⑥ 。彼美孟姜 ⑦ ,德音 ⑧ 不忘 ⑨ 。(《诗经·有女同车》) 注释 ①颜:面容。②舜:木槿,开淡红或淡紫色的花。③英:花。④

  •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说苏轼[浣溪沙]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

  • 《忆少年·飞花时节赏析》

    此词上片以三个四字句领起,利用时地景物的有机统一,简洁地点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为寻访恋人作了铺垫,以无声出意境。而重在写景叙事,可以分为前三句、后二句两个层次。“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三句交待自己重访旧地的时间、地点及道路情况

  • 刘晓梅《香豆饼,香豆香》

    忙活了一早晨,终于第一次完成杰作——香豆面饼子。香豆是一种豆类蔬菜,但不吃豆子,只吃枝叶。菜地边埂洼里随便撒一把种子,只要有水,发

  •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赏析》

    此词上片专从听觉感受方面写乘船夜过七里滩时的景色。词人重点写刚出发时的思绪、行动和见闻。“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为了追寻古代高尚隐士足迹。但是,往事千年,夜静天黑,时间、环境变化,古迹看不见了。“风露

  •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名言: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句意: 君子不以水为镜子, 而以别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能见到自己的面容; 而以别人为镜, 就可以知道吉凶。 出处: 《

  • 寓言“鬼怕恶人”注释、翻译和解说

    艾子行水,涂 ① 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

  • 寓言“秦伯嫁女”注释、翻译和解说

    昔秦伯 ① 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 ② 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秦伯:秦国国君,秦在周代为伯爵诸侯

  • 宫泉激《过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都需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那走过的路上所经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