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3071】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美〕莫恩著,汪少卿、陶力行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张22,2016年6月第1版,52元)

△提出人权是在1968年之后才开始作为正义的诉求对民众产生影响的。正是在早期政治乌托邦的幻灭之后,人权才得以实现其当下的成就。共五章一结语:之前的人性;出生即死,为什么反殖民主义并非人权运动;这场斗争的纯粹性;国际法与人权;道德的重负。

○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

○世界人权宣言于1948年10月10日得以通过,这无疑是外交共识中的宏伟成就。

○人权的诞生完全是仅政治开始的,然后再向作为实践计划的人权推进的。

○人权的历史是偶然的、拖沓的、不确定的、不平衡的。

(2017年5月7日晚0:10阅毕)

猜你喜欢
  • 《与宋元思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3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4 ,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 《秋色赏析》

    宋朝被元灭亡以后,文人诗社大行。这首《秋色》就是写于山阴(今绍兴)诗社而被选中的一首诗。黄庚入元以后,浪迹江湖,流连山水。山阴景色绝胜,是诗人长久羁留之地。其《月屋漫稿》说:“江湖十年客,两度到西州”(《书山阴驿》),“西州旧游地,十载此淹留”(《西州即事》)。西州即山阴,因在诗人故乡天台西北,故称

  • 《杕杜》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兴武 【本书体例】

  • “报怨以直乃公心”注释、译文和评析

    圣人言“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报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长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纵奸邪而不治,皆矫饰不近人情。圣人之所谓“直”者,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

  • 哲理诗《归辋川作》原文和鉴赏

    谷口疏钟动, 渔樵稍欲

  •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什么意思,出自哪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吕氏春秋·上德》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②。 既至金门远③,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④,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 欧阳修《七交七首·张判官》全诗鉴赏

    洛城车隆隆,晓门争道入。连袂纷如帷,文者岂无十。壮矣张太素,拂羽择其集。远慕邺才子,一笑懽相挹。虽有轩与冕,攀翔莫能及。人将孰君子,盍视其游执。

  • 《夜归赏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 《夜坐·[清]袁枚》原文与赏析

    [清]袁枚夜坐西窗雨一斋,眼前物理苦难猜。烛光业已猛如火,偏有飞蛾阵阵来。这首诗的诗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