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滩上》鉴赏
作者: 徐红兵
管用和
我赤足站在江滩的浅水中。一排排浪花向我两腿扑来,轻轻地拍打着,着力地撞击着。
千姿百态的浪花呵,莫不是大江的激情化成的么?莫不是凝聚了许多的欢乐而在到处寻找开心的嬉戏么?
我欣然捧起一朵。可是,它立刻凋谢了。我又捧起一朵,它又谢了……
我茫然地望着大江里千万朵绽开的浪花,痴痴地倾听着它们哗啦啦的絮语。
呵!浪花,你在说些什么?
是说离开了江河,你们的生命就会枯萎呢,还是说只有投身于激流之中,生活才会永远拥抱你呢?
只要有江河流水,就会有美丽的浪花。有谁没有看见过浪花呢?然而,从浪花中获得深刻的启悟,却是本文作者的独特发现。
千姿百态的浪花是江河流水产生的自然景观。江河流水可以没有浪花,但是浪花却不能离开江河流水,一旦脱离开,它的生命力便立刻消失了。一个人不也是这样吗?如果离开了火热的社会生活,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激流之中,才能象浪花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江滩上的作者是如何从切身的感受中发现生活的底蕴的呢?作品的第一节中这样描写:“一排排浪花向我两腿扑来,轻轻地拍打,着力地撞击着。”这是从视觉上写浪花的动态,从感觉上写浪花的特点和生命力。着墨虽不多,表现却有层次、有变化。文章开篇由实感写起。接着,第二节异峰突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由眼前的浪花,联想到大江的激情和欢愉,进而探寻浪花奔放,乐观性格的来历。由于是想象,语言充满着诗的激情,而且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之采用了设问句式,更加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感情上的共鸣。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来,欣然捧起一朵又一朵浪花时,再也看不见那千姿百态、富有活力的景象了。于是,便从浪花的“显”与“隐”之间,领悟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只有投身于激流之中,生活才会永远拥抱你。”这是从浪花的“絮语”中听来的。文章的结尾采用问答的方式,其答案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启发读者去思考,去解答。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
隋·薛道衡垂柳覆金堤, 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 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 织锦窦
-
南国风波远,东门冠盖回。多情是明月,相逐过江来。
-
此词咏菜花,并未明言“菜花”,却处处把菜花写得明丽鲜艳,婀娜多姿,贴切而又传神。上片描绘旖旎春光,大地美景。先写杏腮低亚,柳丝浅拂,作为衬托,再写菜花“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下片写其娇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①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②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③ ,无所陈之 ④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⑤ 。甘其食 ⑥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梁启超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号放翁)一生奔走呼号,为抗金复国竭尽心力。但在投降派主宰朝政的情况下,他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崇高抱负。这种
-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
-
韩愈文《答李翊书》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
周亚夫周亚夫 【原文】 周亚夫距[1]吴、楚,坚壁[2]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
-
脱遗轩冕就安闲,笑傲丘园纵倒冠。白发忧民虽种种,丹心许国尚桓桓。鸿冥得路高难慕,松老无风韵自寒。闻说优游多唱和,新篇何惜尽传看。
-
山鬼 【原诗】:若有人兮山之阿(1),被薜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