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还居不追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还居不追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还居不追直

【原典】

赵清献公①家三衢②,所居甚隘③,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④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此翁三世⑤为邻矣,忍弃之乎?”命亟⑥还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难也。

【注释】

①赵清献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宋史卷三百一十六有传。②三衢:三条大路的交叉口。③隘:逼仄。④厚以直:用很高的价钱。⑤三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此处应指三代。⑥亟(qì):立刻,马上。

【译文】

赵抃家住在三条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拥挤,他的弟弟侄儿们想讨他欢心,就用了很高的价钱买下了邻屋一位老人的房子,打算扩建赵家住宅。赵抃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我和这位老人做了三代的邻居,怎么能忍心抛弃他呢?”命令弟弟侄子们立即将房子归还给老人,同时还交代不要追回买房子的钱。以上这些都是一般人从情感上难以做到的。

【延伸阅读】

房子历来是国人很费心也愿意费心的地方,从古代的地主庄园,到当下的富家别墅,但凡人们手中有了钱财,购房都会是首选。辛弃疾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虽然感慨的是某些人壮志消磨,但也客观上说明了很多人的真实心态。这种心理当然与中国人重土安迁的传统有关,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使国人习惯了待在一个地方,即便是离开了故土身在异乡,也必须要有房产傍身,否则便会有漂泊无根的感觉,俗话说“安居乐业”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然而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顾况的“京城米贵,居大不易”等,又说明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少钱的人来说,“安居乐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丞相家的情况,与上述都不相同。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没像其他很多官员一样,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而是依然挤在局促的老宅子。不仅如此,对于家人背地里所做的改善工作,赵抃不但不领情,反而很不高兴,将排斥豪宅的行动坚持到底。这些都是与人的常情相反的,所以故事结尾感叹“此皆人情之所难也。”赵抃不愿扩房的一个很大理由,正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他说“我和这位老人三代都是邻居,怎么忍心抛弃他呢?”类似的故事在齐国名相晏子的身上也发生过。国君鉴于晏子的巨大功劳,就想改善他的住房,但是晏子一直不同意,于是就趁着他外出的机会,强行将他的家改了,但是晏子回来之后,并不领情,重又将房舍改回了原样,理由是父辈的遗物,不容改变。虽然有些极端,但晏子看重的同样是人情。在当今人们交相“言利”的时代,重温古人的“重情”故事,特别感慨。

  • 上一篇: 谈怒
  • 下一篇: 虚话实话
  • 猜你喜欢
    • 栾文华《帕阿派玛尼》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栾文华 【作家简介】顺吞蒲(1786—1855),泰

    • 有关于博学的议论文素材、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题解析 [解题]博学(erudition),即广泛地学习,也可指学识渊博。博学者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能成就大业。博学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钻研。 [析题]什么是博学?博学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 《活板》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板印 ① 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 ② 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③ 。庆历 ④ 中有布衣毕升 ⑤ ,又为活板 ⑥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⑦ ,每字为一印 ⑧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

    • 《韩非子·和氏之璧》全文、注释和鉴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 白居易《种桃杏》全诗赏析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 古代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注释与译文

      【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注释与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秋云,黄色的菊花瓣零落满地,西风吹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回归。清晨,是什么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么红?一定是

    • 《潜卷授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潜卷授之【原典】韩魏公在魏府,僚属①路拯者就案呈有司事,而状②尾忘书名。公即以袖覆之,仰首与语,稍稍潜卷③,从容以授之。【注释】①

    • 《指甲不喊疼》夏丹散文赏析

      闲来无事剪指甲,连剪带研,竟生联想,指甲竟然不喊疼。指甲有生命,为何不喊疼?指甲是人的手指足趾之端外表的硬质甲角化物质,属于指端趾

    • 古代名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注释与译文

      【名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注释与译文]这是写盛宴初散场面的诗句,大意是:吹奏的笙歌随着散宴的贵人们回到庭院,辉煌的灯火也跟着下了楼台。诗句没有正面描写,而是抓

    •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