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鉴赏
作者: 赵福生
沈尹默
白杨树!白杨树!你的感觉好灵敏呵!微风吹过,还没摇动地上的草,先摇动了你枝上的叶。
没有人迹的小院落里,树上歇着几个小雀儿,“啾啁啾啁”不住的叫。他是快乐吗?这样寂寞的快乐!
除了“啾啁啾啁”的小雀儿,不听见别的声响。地下睡着的一般人,他们沈沈的睡着,永远没有睡醒时。难道他们也快乐吗?这样寂寞的快乐!
白杨树!白杨树!现在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告诉我吗?
小雀儿是那么的快乐,不住的叫着,人们是那么的快乐,他们沉沉的睡着。但,白杨树,却没有这种感觉,也快乐不起来。因为它的感觉灵敏,微风吹过,它就从中听到了呜咽,阳光照射,它却看到了阴影。这也许是一种悲哀,不被他人所理解的悲哀,但是,在这深深的悲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杨树对明天的渴望,对未来的企盼。
现实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白杨树怎么能快乐起来呢?内里是矛盾冲突,无所适从,白杨树怎么能快乐起来呢?但,小雀儿却唱个不停,人们却长眠不醒,如果说这是快乐,只能是寂寞的快乐,因为它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民。与其说是快乐,还不如说是麻木。而白杨树在这里体现了一种先驱者的品格和风范。这一点却不是小雀儿和沉睡的人们所能理解的,作者问:白杨树!白杨树!现在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告诉我吗?白杨树悄然无息,独立旷野,答案留给了每一位读者。
这是一首早期的散文诗。在五四时期,它是作为向旧文学的示威而崛起的,显示了新文学同样可以以美文的形式出现,并获得读者。沈尹默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他的散文诗比诗自由,比散文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象大海上的冰山,仅露出它的一小部分,给人们以遐思和回味。这篇就显示了这一特征。快乐与寂寞的组合,构成了相反相成的两极,篇末的问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真正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
折桂令·寄远朝代:元代作者:乔吉原文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赏析起首一问,实
-
9月22日 红1方面军哈达铺会议 : 9月20日红1方面军到达岷县南部的哈达铺镇。毛泽东从敌伪的一张旧报纸上得知陕北苏区和红25军到达陕北的情况,当即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9月22日下午,红
-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① 。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② 。 【释】
-
【名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注释与译文]演奏上千首曲子而后才能通晓音律,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作者以此来比喻要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就必须多看多作,反复比较。正确地认识任何事物,都
-
杭州自古是东南佳丽地,山川形胜,四时美景招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不已。这些诗词名篇,表达了人们对杭州风光的由衷赞美之情。
-
这是看了“京派”与“海派”的议论之后,牵连想到的—— 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
-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县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
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深溪绝磴〔2〕,人迹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3〕
-
王国维《人间词话·深致乃优美》经典解读 深致乃优美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