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铨《杭州》仕途曲折、人生压抑、世情如纸
杭州·蒋士铨 桥影条条压水悬,凤山门外带城偏。 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
杭州自古是东南佳丽地,山川形胜,四时美景招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不已。这些诗词名篇,表达了人们对杭州风光的由衷赞美之情,不过,也并不是所有文人墨客来到此地都会留下同样美好的印象,作者于乾隆十二年曾来杭州,虽然是匆匆路过,但感觉并不好,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取道凤山门进入杭州,首先看到的是城外环绕的河水及水上的座座桥梁。这些景物,并没有引起作者丝毫的美感,“桥影条条压水悬”与“风帘翠幕,珠帘画桥”(柳永望海潮)的美丽描写相比,显得是如此突兀与新怪,这并不是作者审美意趣的偏离,故意标异立奇。而是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情绪。河水本自周流畅达,但桥枕河上,在作者眼中,却给人以阻隔压抑之感,这句关键在于一“压”字,它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强烈的负重感,一座座桥,远近参差,连同水中倒影,犹如一道道障碍,悬在水上,压入河中,令诗人心中感到梗阻不快。所以开首二句中的桥影流水,不过是一种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感情的深深烙印。
如果说此诗的前二句是写乍入眼际的杭州风物,那么后二句是写初次接触的杭城人情。“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这座“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名城,人情却是如此之薄,在荒疏的残冬景色中,诗人风尘仆仆来到凤山门,然首先遇到的是守城关吏的挡驾,他们吆五喝六,向作者索要卖路钱,而诗人所有,不过肩挑之书、剑而已,但关吏不肯通融,竟然要他解开寒衣搜身。一介贫寒书生在冷风中抖索,更遭此人格污辱,情何以堪!
作者这次客游来杭,本不是来赏玩西湖风景的,他于乾隆十二年秋闱中式,别母北上,赴京参加会试,拟在杭州作短暂停留,由于前程未卜,关山重重,诗人本无甚好心思。而眼前亲历,更油然而生仕途曲折、人生压抑、世情如纸之感,所以,这首小诗的可注目之处,就不在于他写景的萧索逼仄,而在于其中沉重的人生体验了。
-
作者: 王粲 【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
作者: 韩敬霞 【作家简介】石川达三(1905—1985)是
-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清代杰出的启蒙思
-
【3071】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美〕莫恩著,汪少卿、陶力行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张22,2016年6月第1版,52元)△提出人权是在19
-
词·辛弃疾词《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
-
秋风吹浮云,寒雨洒清晓。鲜鲜墙下菊,颜色一何好。好色岂能常,得时仍不早。文章损精神,何用觑天巧。四时悲代谢,万物世凋槁。岂知寒监中,两鬓甚秋草。东城彼诗翁,学问同少校风尘世事多,日月良会少。我有一◇
-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袖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袖散文 篇1 梅林的青春岁月,因爱上散文而一往情深。我以为动其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散文有一股独特的沁人心脾的神韵。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中,当我遇见散文新一代晓晓,散文在线可儿,雨袂独舞,散文屋站长,江山散文网散文总编,春雨阳光,婉约等那些优秀的散文写手时
-
与《散文百家》相识相知相交,是我的缘分。爱读书,不求甚解,阅百家散文,欣赏美文佳构,颇有收益,感慨之时,不觉心痒兮兮,三五成行,敷
-
何处是归程 在纷歧的人生路上,沙侣也是一个怯生的旅行者。她现在虽然已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了,但仍不时地徘徊歧路,悄问何处是归程。
-
(节选)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① :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② ,有能绍明世 ③ ,正 《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