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墓园》作品分析
法国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大师保尔·瓦莱里*的抒情长诗。长诗每节6行,共24节。1916年动笔,1920年发表,引起法国诗坛的强烈反响。这首诗,饮誉国外,译成了各大语种。收入了各种诗选。
这首诗原用过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罗斯在特尔斐的巫女中的两行诗作为题辞:“不,亲爱的灵魂,别期望什么无限(永恒)的生命,/而相反要穷尽你从现实里所能完成的一切。”这个题辞恰恰是海滨墓园的最好的注脚。海滨墓园通过对绝对静止和人生变易的对立的描写,指出“人生并无智性的纯粹,人死后并无个人的存在,因此肯定现世,肯定介入生活的风云”。(卞之琳)。这首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礼赞大海和太阳。第二部分,第5-8节:写人生的短暂和多变。第三部分,第9-13节:一反基督教教义和传统,认为人死是个收场,墓国是他“喜欢的地点”,而且死也在变。第四部分,第14-20节,说明一切将“永远不再”,基督教的“不朽说”纯属谎言。诗人指出美女的“尖叫”、“明眸皓齿”、“湿漉漉的睫毛”、“迷人的酥胸”、“满脸红晕”、“最后的礼物”、“都归了尘土,还原为一场春梦”,甚至“蛆虫”早已“织丝在原来泪涌的眼眶”。这一部分是诗的抒情高峰,是全诗的精英。最后是第五部分,表现诗人要从书本和沉思中解脱出来,面向生活,投入未来的勇气。他不再相信齐诺的“飞箭不动说”(意谓飞箭在每刹那都在射程的一点上,行动等于零,零加零仍是零)和“阿基利永远追不上乌龟谕”(是说追者在每一时间的区分里必须先达到被追者同时起步的起点,而这永远是不可能的)等否定生命,否定运动的学说。而要“起来!投入不断的未来”,“奔赴海浪去,跳回来一身是劲”。长诗否定灵魂不灭和不朽说,主张介入现世,寓得于失,这种思想,在现在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长诗思想和艺术的特点是:一、它的思辩性。诗中充满了辩证法,这里,动与静,生与死,有与无,虚与实,明与暗,爱与恨,得与失,今生与来世,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对立的形象与意念交叉着,编织了这首长诗纷繁而又明晰的艺术结构。尽管诗中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二、它的多义性。长诗中的某些词汇,意念,具象,其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例如第一节的“白鸽”,可指真的鸽子,也可引申为白帆,还可以理解为“圣像”的象征,墓碑上的雕象等等。这种词汇、形象、意念的多义性现象,在长诗中随处可见。三、它的音乐性。海滨墓园是一首严谨的格律诗。它每节6行;每行十个音节(卞之琳的译诗,每行均译为五个音步,四顿与原文大体相当);十个音节均是“行中大顿”(即在第四音节后有一较明显的停顿);韵律为aabccb式。
-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
佛教源流及其新运动(节选) 太虚吾从事于佛学二十余年矣。以二十余年的修学、体验,得佛陀妙觉的心境,照彻了大小
-
【注释】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熙熙壤壤: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壤,通“攘”。 【赏析】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一文,针对当时重农抑商的时弊,着重阐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司马迁认为,
-
长星半夜落天枢 ① ,奔走还疑亮未殂 ② 。 关外至今人冷笑 ③ ,头颅犹问有和无! 【释词】 ①天枢:星名。北斗第一星。此处借指天空 ②殂:死亡。 ③关外:指阳平关外,此关乃是汉中盆地西北的门户。关
-
玩弄手法,串通作假的意思。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公元前547年,楚国将领穿封戌攻下郑国重镇城
-
原名《生死不明的人(一译《失踪者》)。写于1912-1914年,1927年出版,是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未竟长篇。 小说的主人公是
-
[唐]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中唐诗人李
-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希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
吾党侯生字叔í,呼我持竿钓温水。平明鞭马出都门,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輈。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