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致远:变革中的人们和社会保障制度
【3880】筚路致远:变革中的人们和社会保障制度
(吴中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9.9万字,2016年12月第1版,89元)
△这本书是作者从事多年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的汇集。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职业适应与就业观念、劳动保障与经验借鉴、下岗职工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考察了社会变革中人们对制度的适应和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建构,探究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调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依据。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源于生活、实践研究、恩师指导、进入前沿;相遇知己,探索成长;学术之路,筚路致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要保证德育主要内容、总体目标的正确性和坚定性;要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要合理安排道德、政治、思想、品德等各个组成部分在德育中所占的比例及前后顺序的问题。
○孝文化弱化,村落中家族和舆论力量弱化。
○就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制定和实行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涉及失业保险、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就业训练、劳动保护等体系,是人类生存权利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世界眼光和科学的发展观认识世界和中国,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在首位,必须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加中国文化竞争力,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创新。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而进行的一项制度设计与安排。初级目标:反贫困;基本目标:抵御风险;重要目标:促进平等和迁徙自由;最终目标:提升人的发展能力。
-
明·张岱 2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 2 ,余道镇江往兖 3 。日晡 4 ,至北固 5 ,舣舟江口 6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7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此诗为寓言诗,写雌雄双燕历尽艰险,生死不渝的“爱情”。一对恩爱燕子相依相伴,快乐幸福,不料一场大火降临,雄燕不幸身亡,雌燕憔悴伤心,回旋不去,非常伤感,凄切而动人。此诗用以寄寓人类爱情之忠贞。“令人羡”为全诗之眼,是联系人与燕的纽带。
-
故乡今日友。欢会坐应同。宁知巴峡路。辛苦石尤风。
-
张元幹 一别三吴 ② 地, 重来二十年 ③ 。 疮痍兵火后, 花石 ④ 稻粱先。 山暗松江 ⑤ 雨, 波吞震泽 ⑥ 天。 扁舟莫浪发 ⑦ , 蛟鳄正垂涎 ⑧ 。 熠熠 ⑨ 流萤火, 垂垂饮倒虹 ⑩ 。
-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臂鸡有时鸣,尻驾无可税。苓龟亦晨吸,杞狗或夜吠。耘樵得甘芳,齕啮谢炮制。子骥虽形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原文:鉴赏与解读》是一篇历代爱国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详细阐述了梁启超对于少年中国的观点以及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他强调少年时期是培养爱国情操的黄金时期,教育应注重灌输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文章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让人深受教育和启发。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爱国散文,更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
-
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梅花,以其寒冬腊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
-
汪中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 (1) ,仪征盐船火 (2) ,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 (3) ,东自泰州 (4) ,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 (5) 。列樯蔽空
-
携友生而游观,尽宾主之所求。登高墉以永望,冀消日以忘忧。欣阳春之潜润,乐时泽之惠休。望候雁之翔集,想玄鸟之来游。嗟征夫之长勤,虽处逸而怀愁。惧天河之一回,没我身乎长流。岂吾乡之足顾,恋祖宗之灵丘。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