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吃西瓜》赏析
猴吃西瓜
猴王找到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这个猴啊是从来也没吃过西瓜。忽然他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就把所有的猴都召集来了,对大家说:“今天我找到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的吃法嘛,我是完全知道的,不过我要考验一下你们的智慧,看你们谁能说出西瓜的吃法。要是说对了,我可以多赏他一份;要是说错了,我可要惩罚他!”小毛猴一听,骚了骚腮说:“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猴王刚想表示同意。“不对,我不同意小毛猴的意见!”一个短尾巴猴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和爸爸到我姑妈家去的时候,吃过甜瓜,甜瓜吃皮,西瓜当然也该吃皮了!”大家一听有道理,可到底谁对呢,于是都不由得把眼光集中到一只老猴身上。老猴一看,觉得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就清了一下嗓子说道:“吃西瓜嘛,当然……是吃西瓜皮啦。我从小就吃西瓜,而且是一直吃皮,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也正是由于吃了西瓜皮的原因!”
有些猴早等急了,一听老猴也这么说,就跟着嚷起来:“对,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猴王一看,认为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就向前跨进一步开言道:“对!大家说得都对,吃西瓜是吃皮!哼,就小毛猴崽子说吃西瓜吃瓤,那就叫他一个人吃瓤,咱们大家都吃西瓜皮!”于是西瓜一切两断,小毛猴吃瓤,大家伙是共分西瓜皮。
有个猴刚吃了两口,就捅了捅旁边的猴说:“哎,我说这可不是滋味啊!”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是这味……”
训练提示
1.这是一篇讽喻寓言,它揭露了教条主义,讽刺那些人云亦云的人。表达可以根据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和“人格化”、“性格化”原则,将作品中的“猴”分别想象为:“猴王”是外强中干、官气十足的“领导”;“短尾巴猴”是简单、教条的“形式主义者”;“小毛猴”是天真、率直的“小青年”;“老猴”是迂腐、倚老卖老的“老学究”;“众猴”是知识不多、缺乏主见的“人云亦云者”。
2.这篇作品的表达语言声音造型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对其“神”的体现,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什么猴在说话。这一点在本篇作品的表达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作品寓意的表现。
3.除了对作品中“形象化主体”的造型设想外,对于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氛围也要做具体、合理的想象。如可以将猴们分西瓜的时间、地点想象为白天正在开会,猴们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地坐在山上。
4.在表达中,感觉要真实,不可“脸谱化”。
-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①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②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③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
-
《菊花·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方九功露冷江蘋雁
-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作品赏析【鹤注】棕在绵州,乃宝应元年至绵州时作。棕,子冬切。赵曰:
-
名言: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句意: 有才知的人必须勤学好问, 不学不问就无所成就无所得知。 出处: 汉·王充《论衡·实知》
-
孤悬东海最东端的嵊泗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岛。可文学之火始终不灭,民国时期就有文学社团成立,而今更是人才济济,时有佳作。这里展示的四篇散
-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戏剧艺术以演员的艺术为中心的环节。演员艺术在最早就使戏剧艺术具有它自己的特色。这就是说,当戏剧还是在最原始状态之中时,首先存在的是表演。而且此后,表演一直是戏剧的中心,我们可以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
-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