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服雅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人服雅量
【原典】
王化基①为人宽厚,尝知某州,与僚属同坐。有卒过庭下,为化基喏②而不及,幕职怒召其卒笞③之。化基闻之,笑曰:“我不知其欲得一喏如此之重也。昔或知之,化基无及此喏。当以与之。”人皆服其雅量。
【注释】
①王化基(944~1010):字永图,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北宋大臣。太平兴国二年(977)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淳化中,拜中丞,俄知京朝官考课,迁工部侍郎。至道三年(997),超拜参知政事。咸平四年(1001),以工部尚书罢知扬州。移知河南府,进礼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宋史卷二百六十六有传。②喏:古代指出声打招呼。③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译文】
王化基为人宽厚,曾任某州知州,与同事坐在一起谈话。有一位士兵从院子经过,王化基招呼他,他没有答应就走开了。管事的人很恼火,用鞭子抽打了那位士兵。王化基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我不知道士兵没有回应招呼,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过去如果知道这一点,我就不必打这个招呼了。”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延伸阅读】
司马迁曾高度评价古代的侠客,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之所以持肯定的态度,正在于游侠身上的信守诺言的品质。因为信诺,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许诺,所谓“一诺千金”,指的就是诺言的珍贵。有时候一个人的诺言,可以敌过国家的信誉。春秋时期,小邾射带着句绎这块地准备投奔鲁国,但是怕有变数,就指定子路来做担保,否则就作罢。但是子路不肯去,鲁国执政就派冉有去劝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子路回答说:“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左传·哀公十四年)因为子路信诺,所以不肯轻易许诺,这正是他为人所重的原因。不过本文故事中的士卒的“诺”,却与上述的“诺”全不相干。他因为没有回答长官的招呼,而招致了鞭笞的惩罚。不过长官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恰如交际场上,你若向对方伸手示好,但对方却无视你的存在,这当然是莫大的羞辱。然而事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看的,仁者看到仁,诈者看到诈,角度全因人而定。因为王化基为人宽厚,他才会视此事为小题大做,才会认为对方反应过度。他没有觉得这件事情很严重,而且从宽恕的角度看,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听见才没有回应,从士卒的身份处境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试想一名小卒,如何敢无视长官的垂询呢?王化基待下宽厚怜悯,让他赢得了大度的美名;但是现实生活,很多老百姓还在睚眦必报呢。
-
【3217】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8万字,2017年9月第1版,58元)△六个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欧阳修的一篇文章,通过对进士考试的描述,揭示了官场的黑暗。文章通顺、简洁,语言生动,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当时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欧阳修巧妙运用描写和对话,将读者带入进士考场,深化了对官场的认识。作品以优美的语言精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愤慨。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权力腐败的批判,也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关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的阅读指导,内容包括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古诗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
-
【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注释与译文]世上神奇的、雄伟的、壮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遥远的地方。此句启示人们:要领略美好的风光,必须有志气,有毅力,百折不挠,克服艰险。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出处】唐李白《怨情》。 【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全诗】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感官“感官”为日本名词,就是吾国“五官”的意思。吾国旧时,或分五官为耳目口鼻与心,或分五官为口耳目及两手。现代科学家分五官为:(甲
-
委蛇卷十三委蛇卷十三 【原文】 道固委蛇,大成若缺。如莲在泥,入垢出洁。先号后笑,吉生凶灭。集《委蛇》。 【译文】 应懂得
-
外国童话《[德国]格林兄弟·井旁的看鹅女子》鉴赏
-
古文观止·韩愈·杂说一 龙嘘气成云【2】,云
-
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従来不计身。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成都有思贤阁,画诸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