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对应物作品分析
一译“客观联系物”、“客观关联物”。指象征派诗人藉以表现某种诗情所描述的物品、某种情况或一系列事件等。
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是象征主义*大诗人托麦斯·史登斯·艾略特*在1919年写的哈姆莱特及其问题中提出来的。艾略特在文中说:“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情绪的途径是寻找‘客观对应物’”,即“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他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公式”,“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那种情绪也就引发了”。
艾略特的荒原*一诗里,作为这种客观对应物不胜枚举。如长诗第二节对弈片断:“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犹如天窗所见的田野景物,/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但是在那里那头夜莺/她那不容玷辱的声音塞了整个沙漠,/她还在叫唤着,世界也还在追逐着,/‘唧唧’唱给脏耳朵听。”这里征引的弥尔敦失乐园中的“一幅田野景物”、奥维德变形记中写的国王铁卢欧斯的暴行和翡绿眉拉变成夜莺的故事,就是这种“客观对应物”,诗人凭借这些“客观对应物”,进行了今与昔之对比,表达了对权势与欲望愤慨的诗情。
窥视者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重要代表作。小说发表于1955年,获同年“评论家奖”。
旅行推销员马弟雅思到一个小岛上去推销手表。10时整,他登上了这一小岛,来到一位水手推荐给他的一家:水手的姐姐家。水手的姐姐有三个女儿,大的和二的都已出嫁。只剩下老三雅克莲。雅克莲虽13岁,但早已发育成熟。马弟雅思从照片镜框里,仿佛看到自己的女友,那其实是雅克莲。可这时雅克莲不在家。她赶着一群羊到一个悬崖边放牧去了。推销员向悬崖走去。可中午,雅克莲失踪了。第二天早上海水退潮时,渔民们发现了雅克莲的一丝不挂的尸体。她的头部和四肢都有伤痕。这时,推销员想起,昨天把三个烟头扔在了作案地点,于是他去找烟头。然而他只找回了2个烟头,推销员想彻底地消赃灭迹,他正把雅克莲的毛线衣扔往大海时,于连出现了。于连向推销员出示了一个烟头、两张糖纸、一段绳子……小说至此结束。
-
典源出处 《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 (xuan) 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索隐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薇字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薇’字的古诗句~,含有“薇”字的诗词,含有“薇”字的诗词。【原文】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不遑启居7,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
-
《杜甫《客至》《宾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甫的《客至》和《宾至》是他两首相互呼应的作品。《客至》描述了杜甫招待客人的情景,以及他对贫困和流亡之人的同情和怀念;而《宾至》则表达了他对朝廷荣宠的失望和对政治深层次的反思。 在《客至》中,杜甫描绘了一个友人到访的场景,以及对友人款待的热情。他深深感受到贫病交迫的人民的苦难,心系着流离失所的人们。通过描写客人的来访,杜甫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同时也展现出他豪放、激昂的性格特点。 然而,《宾至》却展示了杜甫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政治腐败的痛心。他以自己被
-
本诗是杜濬在入清后为浙江四明(今宁波鄞县的别称)一位名叫邱至山的隐逸之士所写的,诗中以古树喻邱氏,称美其遗民志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邱氏的向往之情。
-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
【名句】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 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发怒的时候不去侵犯没有罪过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放纵应该杀头的坏人。说明治国者必须喜怒有节,绝不能感情用事。犯:侵犯。从:通“
-
白居易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这首绝句诗,是居易即将到达江州时写的。他在江水回流的地方,在船上已能看到江州西门外驿馆门前的华表,内心既兴奋,又有些惶惶然。
-
作者: 张翼之 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以封建帝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①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②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