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之《顺宗实录》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编年体史书。它年经月纬,将当时的各项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文化教育状况、自然灾祥、社会现状,乃至帝王家的婚丧喜庆等都要记载,因此,一部实录就是一朝的史料总汇。
实录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由起居注和日历发展而来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始于西汉,武帝时就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时,有明德马皇后的明帝起居注。日历(或称日录)始于唐宪宗时,至元、明时渐废,它是把起居注等史料经初步整理而成。起居注和日历都是撰修实录的准备阶段,实录修成之后,即被焚毁,没有流传下来,后世都不得见。
我国最早撰修的实录,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是南北朝梁时周兴嗣的梁皇帝实录(记武帝事)三卷,谢吴(一作昊)的梁皇帝实录(记元帝事)五卷。只是这些书早已亡佚,内容、体例均不可考。从唐朝设史馆开始,它的每个新皇帝即位之后,都要命令史官根据前一个皇帝的起居注和日历等书,撰修他的编年史长编,称为实录,以记载他的政绩。以后遂成定制,一直沿袭到清代,从而在我国的史学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唐实录的创始人,是房玄龄、许敬宗和敬播等人。唐高祖实录就是由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定的。以后,每个皇帝都修实录,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唐实录共有二十五种之多,大都亡佚了,仅有一部顺宗实录,因为撰修人中有大文学家韩愈,才得以保存在韩昌黎集中。在韩愈之前,原有韦处厚撰修的顺宗实录(三卷本),修成之后,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以为太简略,便命韩愈、沈传师和宇文籍等人重修。他们从公元813年(宪宗元和八年)开始,经过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因为“说禁中事颇切直”,揭发了最高统治者和宫禁中的种种黑暗情事,遭到太监们的反对,“内官悉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实”。到了文宗时,公元831年(太和五年)就任命路随对顺宗实录进行修改,将书中不利于最高统治者的话,一概删去。可见,在统治者的横加干涉之下,实录也是难以成为信史的。无怪乎韩愈在受到责难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唐实录几乎全部亡佚的遭遇,是很可惜的。但终能间接地让它的主要内容保存下来,却又是始料不及的。五代时后晋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编成一部二百卷的旧唐书,“因旧史绪成此书”,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所谓“旧史”,就包括了唐朝的实录。北宋时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时,还见到过唐实录,所以,后来编通鉴考异就依据了唐实录所提供的史料。
-
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一)》描绘了田园夏日的美景及农民的劳作场景。诗中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翻译中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语句的通顺。这首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农民勤劳的精神,赏析时应从情感、意境和艺术构思角度来解读诗人的表达和意图。
-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名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兴: 指感发志意, 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观: 指观风俗之盛衰, 即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 指群居
-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采用了他写这类题材常用的手法,即先以第三人称交代人物,渲染气氛,而后改用第一人称代其设言。这样写既使手法富于变化,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使得人物形象得到深化。 这首诗一共分为两层。 开篇六句为
-
枕上惊新岁,花前念旧欢。是身老所逼,非意病相干。风月情犹在,杯觞兴渐阑。便休心未伏,更试一春看。
-
欧阳永叔李秀才东园亭记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
朋党论朋党论 【原文】 臣闻朋党[213]之说,自古有之,惟幸[214]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1 ,瑞脑消金兽 2 ,佳节又重阳 3 ,玉枕纱厨 4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5 ,有暗香盈袖 6 ,莫道不消魂 7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 。 【注释】
-
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秉烛朝天遂不回,路人弹指望高台。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流萤飞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