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佹诗》原文与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佹诗》原文与鉴赏

作者: 刘瑞明 【本书体例】

【原文】: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2)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3)。列星殒坠,旦暮晦盲(4)。幽暗登昭,日月下藏(5)。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志爱公利,重楼疏堂(7);无私罪人,憼革贰兵(8);道德纯备,谗口将将(9)。仁人绌约,敖暴擅强(10)。天下幽险,恐失世英(11)

螭龙为蝘蜒,鸱枭为凤皇(12)。此干见刳,孔子拘匡(13)。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乎其遇时之不祥也;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暗乎天下之晦盲也(14)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15)?千岁反收,古之常也(16)。弟子勉学,天不忘也(17)。圣人共手,时几将矣(18)

与愚以疑,愿闻反辞(19)

【鉴赏】:

作者以奇异之意题诗名,有醒目之效。奇在愤世疾俗,异在不合时宜,也就是大写反面文章。

开篇就描绘出一个颠倒黑暗的世界,让人骇目。接着示明这是人类社会贤良受诬受困,奸佞猖狂肆恶,使人审思。第二段重言指鹿为马的荒唐,并以比干、孔子为例,说明古今一律,是规律性的社会现象,值得总结经验。由此引起第三段。有人对此一蹶不振,只知忧悉。作者是理智的。“千岁必反,古之常也”。社会在斗争中前进,道路曲折有变。真理必将战胜谬误,真善美是最后的胜利者。关键在于“勉学”历史经验,在于“不忘”规律,才能冷静而有信心。

结尾两句,谐趣妙意。自己的认识是清明的,自我肯定的,言“愚”言“疑”,固然有谦,更重要的是要引出“愿闻反辞”一句,鼓励人们深思置辩。比如谈心,你把话一口说绝,你是千真万确的,不愿听对方的申述,对方即令在理智上相信你的正确,在感情上却扼你于千里之外了。本诗为说理,最后两句轻松舒缓。一张一弛,事物常理,文章往往也是如此。

后世类似此题材或主题的名作多有,而且往往立意也有承继,可见影响之深。例如楚辞·卜居:“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这实际就是将荀子“螭龙为偃蜒,鸱枭为凤皇”句,以赋的铺陈笔法肆意奔放。汉代赵壹刺世疾邪赋也与此相类,此不引例。

猜你喜欢
  • 陈海龙《站在驿家客栈的窗前》

    站在驿家客栈的窗前 陈海龙秋夜的雨在一个劲地下,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人,反复地敲打着我、提醒着我。金秋这个词,在脑海里滚来滚去,把

  • 王勃《对酒春园作》全诗赏析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 古诗词特色学校申请(教师赞美学校的新年诗歌学校办学有特色)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特色学校申请,内容包括朋友的学校要申报特色,起个什么主题名字可以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习,古诗词特色班名字,关于校园的古诗词。盛誉遥惊四海骇, 慕名学子五洲来。 学风玉律无形树, 校纪金科有影台。 万卷园丁书满腹, 千盘桃李志夺魁。 科研春色难关住, 一地芳菲汗

  • 《年过五十》水土散文赏析

    二三十岁的时候,觉得五十岁很遥远。觉得人到五十了,就成老头儿了。可不是吗?村里头常常看到白发苍苍,满脸皱褶,穿着挽裆裤,坐在北墙根

  •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名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铁门限: 即铁门槛,喻人寿长久。土馒头: 指坟墓,因形如馒头。句意: 纵使有千年的寿命,最终也得有一死。这两句原出于初唐王梵志的两首诗: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

  • 《临江仙·宋·晏几道》原文与赏析

    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

  • 苏轼《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全诗鉴赏

    従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簿书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赖故人。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复谁宾。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虱缘。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来诗谓

  • 白居易《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全诗赏析

    连持使节历专城,独贺崔侯最庆荣。乌府一抛霜简去,朱轮四从板舆行。[崔郎中从殿中连典四郡,皆侍亲赴任。]发时止许沙鸥送,到日方乘竹马迎。唯虑郡斋宾友少,数杯春酒共谁倾?

  •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晋楚邲之战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次战争。这篇文章通过介绍事件的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向读者展示了这场战争的经过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文章语句通顺,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字数也符合要求。

  • 《满庭芳·促织儿赏析》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