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1)。王在在镐(2),岂乐饮酒(3)。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4)。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5)。王在在镐,有那其居(6)。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和性质,也有种种解释。方玉润以为此诗“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朱熹认为“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而胡承珙毛诗后笺则云“观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陨”。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亦云:此是“刺周王高居镐宫饮酒作乐之诗。”到底此诗是“美”王,还是“刺王”,怕都难以确认,这里我们只谈谈它的一些艺术特色。
鱼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共四十八个字,却娴熟地运用复沓联章的手法,充分表达了鱼在藻,王在镐的悠闲自得,快乐生活的情景。如各章的第一、三两句,不仅句式完全相同,而且均以“鱼在在藻”兴比“王在在镐”,前后复叠三次,增强了一唱三迭的感情色彩。另外,一、二章的第二句从“有颂其首”到“有莘其尾”,也只变化了四个字,一写鱼首,一写鱼尾,以“颁”喻鱼头之大,以“莘”谓鱼尾之长,仅通过一头一尾之点染,便生动写出了鱼在藻中忽隐忽现,时而摇头,时而弄尾的活泼形态。着笔之妙,情形之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一、二章的第四句从“岂乐饮酒”到“饮酒岂乐”,前后只调换了一下词序,意思完全一样,强调了王的宴饮之乐,似乎是说: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王不是“岂乐饮酒”,就是“饮酒岂乐”。是颂?是刺?尽可细细吟味。第三章有所变化,以鱼的依憩於蒲,喻王的安居於镐,一样都各得其所,各畅其意,各快其情,各乐其安。全诗用字不多,诗意表达得却异乎寻常的充足丰满,留下了多少回味的余地!
除了章句的复叠,此诗诚如陈子展所说:“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诗三章中反复出现的“鱼在在藻”和“王在在镐”两个“在”字的连用,就是这种问答形式的新奇创造。吴闿生诗义会通释“鱼在在藻”即说:“鱼在在藻”就是“鱼何在?在乎藻”之谓。同样,“王在在镐”也就是“王何在?在乎镐”了。这种生动的写法看似平平,甚至有点笨拙,但却收到了摇曳多姿,富于神韵的效果。
再次,这首诗的映照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何楷说:“‘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句照映甚明,鱼兴王,藻兴镐”。这种照映关系,构成了本诗独特的结构。鱼之于王、藻之于镐,既是兴,更是比。作为一首贵族的诗,不仅是以鱼之得所、鱼之乐,映照王之在镐、王之乐,恐怕也还有一种歌颂和粉饰民之安居乐业的意思在内吧。由此来看,这首诗不独在语言的浅近、自然上近乎民歌,而且在技巧的运用、构思的精巧、形象之生动可感、生活气息的浓郁强烈等方面,也都类乎歌谣。
-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
-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出处】唐杜牧《 遣怀 》。 【意思】想当年,我曾在江南落拓不羁地冶游,酗酒放纵,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十年
-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 “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 ①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 “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 “唯
-
优孟歌 作者: 何国栋 【本书体例】
-
长江意象山说:你分割了我冰川:你摆脱了我沙漠:你打破了我的安宁有曲折,但不断越艰难,吼声越响亮摧枯拉朽,巍峨塌陷集聚来自八方四野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