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山民》鉴赏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 “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韩东这首早期的诗在高度浓缩、高度单纯中,蕴藏了诗人对稳如顽根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山民”,在这里已经消失了它固有的含义,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封建传统文化以持重掩饰闭塞、以质朴掩饰保守、以澹泊掩饰愚昧的象征。我们逐节来看:“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这里的他,已经不同于父亲,他提出了具有异质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后来,他知道了山那边有海,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这是一种愚昧的“智慧”。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去衡量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他也曾想过带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到他死时,儿子就长大了……但也只能想想而已,“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这里,他已不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而是更深的“梦醒了又睡去”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积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赖活学!他的疲倦不是鹰隼面对天空的疲倦,而只是家鸡的疲倦。这是一种更可怕的麻木,具有强大的惰力和再殖能力。诗的最后一节,更将这批判的锋芒直插传统意识的核心,“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对祖先的不满是对的,但他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是未来孩子们的祖先,也给孩子们造成了“遗憾”!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这种 “山民意识”。至今它早已无力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更不能促进其发展了。在全民一致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写这样的诗是十分有益的,它使人汗颜,使人清醒地反思。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也是很成功的。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表现他的思考和批判。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这种 “纯客观”,又不同于五十年代的再现型诗歌。它构成一种象征,言此意彼,空手入白刃,一下子划破读者的心。强烈的批判激情被压入克制的反讽的语言中,别有一番沉痛的滋味。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却不见有什么 “片言立其要” 的警句,诗人所关心的是诗的整体结构。在这里,每一句都是平淡的,但你却不能从整篇诗中抽掉这平淡的一句,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富有更大的张力。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斯:此,这。上天如果想让这个人将来担当重任,就会磨练他的心志,劳苦他的筋骨。《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这是一首抒情之作。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一个冬夜,诗人长夜难眠,独自出门,眺望四野景物,心中陡然起了无限感触,于是写下此诗。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
【注释】 选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归去之意。来兮,语气词。 胡:为何。 心:精神。 形:形体,指口腹。 役:驱役。 奚:为何。 不谏:不可谏止。谏,规劝,挽救。本于《论语·微子》,楚
-
谁宴霜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
-
《阽(dian店)予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阽(dian店)予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战国·屈原《离骚》,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梦寐江西未得归,谁怜萧飒鬓毛衰。莓苔生壁图书室,风雨闭门桃李时。得酒虽能陪笑语,老年其实厌追随。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
-
作者: 赵德福 【本书体例】
-
作者: 曹增渝
-
“贵粟政策”是汉文帝时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它是由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商人。晁错指出,商人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