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梁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王长华 【本书体例】
【原文】:
渡河梁兮渡河梁(1),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2),隆寒道路诚难当(3)。阵兵未济秦师降(4),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5)。天下安宁寿考长(6),悲去归兮河无梁。
【鉴赏】: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旋即挥师北渡江、淮、与齐、晋两国相会徐州,进贡于周室,同时号令齐、楚、秦、晋兵辅周朝。因秦桓公背约违命,勾践即发兵渡过黄河西攻秦国。时值初冬季节,士兵们饱受天寒地冻之苦。秦人见形势不利,即引咎归降,越人还军回国。士兵们对兵不血刃就结束了这场战争感到十分高兴,所以唱出这首歌以表达当时的心情。这是吴越春秋提供给我们的理解此诗的背景材料,虽然这里的说法与史记的记载略有出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此诗基本精神的把握。
诗从战争的开始起笔,以战争不战而胜、越国士兵回师还国结束。一首短短的小诗,给人留下的有关这场战争的印象是十分完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写战争并没有细致记述战争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分别简单交待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后,用抒发感受和渲染影响来完成全诗,从而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是抒情作品与叙事作品的重要区别,也是这首短诗的主要特点。从诗中可以看出,越国士兵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战的,他们有强烈的要求和平安定的愿望,所以他们对不战而胜的结果感到十分欣喜。但同时,他们对战后越国的称霸诸侯,步前代霸主之后尘也相当热衷,并进而认为越国的称霸恰恰是保证“天下安宁寿考长”的必备条件。这是那个时代普通人民、普通士兵的真诚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这首小诗,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战争的顺利结束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诗末“悲去归兮河无梁”一句又把原来兴高采烈的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张弛相济,乐去悲来,这一笔别致地为本诗增添了令人思索的余味。
-
【生卒】:1862—1931【介绍】: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意识流*小说在奥地利的主要代表。 1862年5月15日,施尼茨勒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
-
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别筵花欲暮,春日鬓俱苍。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 作品赏析鹤曰:此是广德元年春在梓州作。若广德二年暮春,公已归成都。即仲春在阆亦当闻严武之信,何云“
-
【题解】 杜甫有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篇。这首诗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诗人很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他通过石壕镇老妇人和她一家的悲惨遭遇,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
-
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
-
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况念夭化时,呕哑初学语。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唯思未有前,以理遣伤苦。忘怀日已久,三度移寒暑。今日一伤心,因逢旧乳母。与尔为父
-
在人们所必需的物质生存条件“衣、食、住、行”中,住宅占据重要地位,从最简陋的住所到最豪华的别墅园林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由于人的能力与需求的不同,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选择。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出处】唐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 【意思】这些割据时代的旧营垒呵,在秋风中更显得破败荒寒。听芦荻萧萧,看斜阳惨淡,启人幽思无限 【全诗】 《西塞山怀古》
-
宋词典故·章甫 【出典】 《仪礼·士冠礼》:“章甫,殷道也。”东汉·郑玄注:“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甫,或为父,今文为斧。” 【释义】 章甫,殷代冠名,即缁布冠。古制,男子行冠礼始加章甫,表
-
作者: 梁立基 【作家简介】马拉·鲁斯里(1889—196
-
本词通过描写羁旅者中宵酒醒的情景,抒写了词人的离愁和他对情人的相思。 上片写孤眠惊梦的情事,语极浑成,造境凄清。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开头二句从“今宵”联系到“昨宵”,说前一个夜里是这样和衣而睡,当天夜里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