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駉》原文与鉴赏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原文】:
駉駉牡马(1),在坰之野(2)。薄言駉者(3):有驈有皇(4),有骊有黄(5),以车彭彭(6)。思无疆(7),思马斯臧(8)。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9),有騂有骐(10),以车伾伾(11)。思无期(12),思马斯才(13)。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有骆(14),有有雒(15),以车绎绎(16)。思无(17),斯马斯作(18)。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19),有驔有鱼(20),以车祛祛(21)。思无邪(22),思马斯徂(23)。
【鉴赏】:
诗经中鲁颂共四篇,本诗为第一篇。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朱熹诗集传说:“颂者,宋庙之乐歌。”总之,“颂”是向神灵报告统治者功德的颂歌。那么駉诗是颂扬什么呢?毛诗序说:“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德,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駉诗的背景和思想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鲁国的祖先曾经有显赫荣耀的历史。当初,周成王把周公的长子伯禽封于鲁的时候,鲁国曾经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国。以后国力渐衰,到春秋时已经沦为次等国家。尤其经过庆父之乱,国内一片混乱。鲁僖公即位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国力有所恢复;他还跟随齐桓公打败淮夷等异族的侵扰,因而受到国人的拥戴。
駉诗表面看来是一篇颂马诗,实际上是对鲁僖公政绩的颂扬。在我国古代,马的多少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各国都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国防力量主要靠兵车,驾一辆兵车要四匹良马,良马众多,则国力强盛。因而国君重视养马,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表现,国人也就常以颂马来颂扬国君。卫风·定之方中说:“秉心塞渊,三千”,就是赞扬卫文公深谋远虑,养了许多好马。鲁僖公乃是鲁国中兴之君,他对养马业也非常重视,“牧于坰野,鲁人尊之”,因而也得到人们的颂扬。本篇诗就是对他乌众多,重视国家长远利益的一首颂歌。
关于本诗的作者,毛诗序说是史克,三家诗说是奚斯,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全诗四章,内容章法大体相同而稍有变换。每章八句,可分为四层:第一、二句为第一层以雄马指代整个马群,概括地刻划出牡马膘肥体壮,雄健无比的神态,和马群在远郊那无边比际的草野上放牧的壮阔场面。第三、四、五名为第二层,又着眼于马的不同毛色,具休地描绘了驈、皇、骊、黄、駉、騅、駓、騂、骐、驒、骆、、雒、駰、騢、驔、鱼等十六种良马,刻划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形象的牧马图。第五句为第三层,重在刻划马拉车时的情形。“彭彭”,“伾伾”,“徂徂”,“祛祛”,生动地表现出良马驾车时昂首疾步,矫健有力的雄姿,可谓神彩奕奕,意气风发。最后两句为第四层,是对僖公的赞美,作者用“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思无邪”等诗句颂扬僖公思虑广阔,眼光远大,勤于国政,无比正确。“臧”、“才”、“作”、“徂”,是对马的品质才能的进一步赞美,说明它们品质优良,才能卓著,龙腾虎跃,一往无前,意在映衬禧公马政的英明,治国的业绩。当然,这是鲁国大夫对其君主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之词,既不完全符合僖公的实际,也不能完全代表当时国人对僖公的感情。然而,“诗言志”的写作特点却反映得十分明显。
本诗在写作方法上是颇具特点的,它虽是“颂”诗,却有明显的“风”诗的风格,说明它在创作方法上受到了风诗的影响。
诗歌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马群的描写。它用简练的语言描摹了一幅绚烂多彩、栩栩如生的牧马图。究其手法是颇具独到之处的。首先,作者采用了概括与分类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先写马群在牧场的壮阔景象和昂扬姿态,然后细腻刻划各种马的毛色,观察细致而有层次。其次,运用动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写完牧马的静态景象之后,又竭力铺张马车骁悍有力的神态,马的动态跃然纸上。再次,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不仅描绘马群时字里行间情趣盎然,而且在写景的基础上集中抒发了对僖公马政的赞美之情。
诗歌在章法和语言上也清楚地反映出诗经的一般创作特点。复迭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起到了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歌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赞美之情得以尽情抒发的作用。另外,用词丰富,生动、形象在本诗中反映得非常突出。写马的毛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写马的动作,却有“彭彭”,“伾伾”,“徂徂”,“祛祛”的变换;写马的德才,又有“臧”,“才”,“作”,“徂”的区别,说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十分高超的。
-
夏日的南方像埋进火炉中,世人为一座座城邦倾倒,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柏油路面扭曲的热浪组成沉甸甸的情绪,压得心头喘不过气来。这座海滨
-
高马勿捶面,千里事难量。长鱼变化云雨,无使寸鳞伤。一壑一丘吾事,一斗一石皆醉,风月几千常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我怜君,痴绝似,顾长康。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解道澄江如练,准备停云堂上,千首买秋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写粮食是农民辛苦劳动所得,粒粒来之不易。前两句,洗练而又鲜明地刻画了农民在田野上头顶烈日艰辛劳作的形象。后两句,指出每粒粮食都渗透着农
-
当官接闲暇,暂得归林泉。百里路不宿,两乡山复连。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且尽主人酒,为君从醉眠。
-
庄子行于山中, 见大木, 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 ① 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
-
这是一首借写夜季之景,寄托词人归隐而去的愿望之作。 词的上片着重歌咏“三高”,以抒发追思先贤的幽情。“挽住风前柳,问鸱夷当日扁舟,近曾来否?”表达追怀范蠡之情。笔姿潇洒,落响不凡。一下子便将读者带入了追忆住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以“风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春天暖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春天暖和的诗句,关于春天来了,让人感到暖的诗句,春天温暖诗句。《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曹璩的。从诗题“送曹璩归越中旧隐”上看,曹璩是“越中人”,在越中原有隐居地,具体地说是在会稽。刘禹锡出生在浙江嘉兴,直到20岁之前去长安。曹璩和刘禹锡,或许原本就认识,“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已经隐括了这次是难得的他乡遇
-
南朝无名氏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 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南朝的乐府小诗大多以爱情为题材,但表现爱情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爱的欢乐,也有爱的痛苦,这首乐府诗就反映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经受
-
[原文](节选)卷第一本议第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