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群臣祝》原文与鉴赏
作者: 刘瑞明 【本书体例】
【原文】:
皇天祐助,前沉后扬(2)。祸为德根,忧为福堂(3)。威人者灭,服从者昌(4)。王虽牵致,其后无殃(5)。君臣生离,感动上皇(6)。众夫悲哀,莫不感伤。臣请荐脯,行酒三觞(7)。
大王德受,无疆无极(8)。乾坤受灵,神祗辅翼(9)。我王厚之,祉祐在侧(10)。德销百殃,利受其福(11)。去彼吴庭,来归越国(12)。
【鉴赏】:
两首诗可谓姊妹篇组诗。共同的主题是:君臣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化险为夷,祸去福来。都是从臣劝君、勉君,分忧解愁,鼓励信心的角度写的。第一首是预言,第二首是如愿。
越国战败,勾践去称臣,实际是当人质,生死不测。船离岸行驶之后,勾践夫人唱歌说:“颿颿(fán烦)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慑慑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文种此诗中所言“君臣生离”,实是“生离死别”的讳说。面对此情此景,文种前首诗以皇天祐助,祸福互倚为勉,是机智而诚恳感人的。
诗中反复申言,“祸为德根,忧为福堂”,“王虽牵制,其后无殃”,“德销百殃,利受其福”。这一中心意思并以“皇天祐助,前沉后扬”之句领其前,又以“去彼吴庭,来归越国”之句殿其后。君臣忧伤、麻木之情,可得缓解。美妙的远景,忍辱负重的励志,是悲愤中的雄心壮志,阴郁的纯悲交成阳蕴的悲壮。
此诗对于逆境之人,含抚悲哀、激壮志、勉苦节。
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报仇雪耻。文种的后一首诗重点是感谢天祐、君德、臣谋,但把这同心同德的主旨,再同眼前现实略为联系,“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祐千亿。”我们已经受住了“有难同当”的历史考验,面临的将是能否“有福同享”的新的考验,臣请君王考虑。聪明的文种把诗的主题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中自然没有勾践的表态。据吴越春秋载,文种唱完这首诗之后,“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群臣以为苦尽甘来,等待封赏,所以大悦而笑。越国占领了吴国,增加了一倍的国土和财富,一跃而成为霸主,越王为什么反而面无喜色呢?以前对越国复兴累有奇功的范蠡(据说就是他访得西施进献夫差,消除对越国戒备的),知道这是勾践舍不得给功臣分赏土地,知道他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于是范蠡弃职,带着西施遍游各地。勾践果然不出范蠡所料,于是往日的功臣或自行隐退,或被疏远。连这两首歌的作者,与范蠡一样备尝辛苦多建功勋的文种,也终于被勾践杀死。
所以这两首诗虽以同心同德为主题,却也隐隐联系着离心离德的最终局面。历史的经验使它们成为令人感慨多端的名诗。
-
陆游《初发夷陵》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②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③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④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⑤ 【注释】 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
-
【名句】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语出《管子·治国》。舍弃农业而去经商,就会使田地荒芜,而且国家也会贫困。说明农业是富国的根本。
-
指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源自北齐·刘昼《新论·贪爱》:“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四川一带有一个蜀国。蜀侯是个贪得无厌、目光短浅的
-
古文·蜃说 林景熙尝读《汉天文志》(1),载“
-
《大丈规以信义为重。》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白雪的赞歌(原诗略))(郭小川)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白雪的赞歌(原诗略)郭小川》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白雪的赞歌》写于1957年载《诗刊》1957年第12期),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对革命战士间的爱情故事。诗分七个章节,约一千二百余行。 诗的故事是这样的
-
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苏源明源明从东平太守征国子司业,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明日遂行。及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莒,相里子同
-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
-
[苏联]弗伊列宁 这是一场资本家、大强盗的战争,他们之间所争吵的不过是谁能分到更多的赃物,掠夺更多的国家,蹂躏和奴役更多的民族。 【演讲词】 同志们!欧洲大战逞狂肆虐已经一年零六个多月了。战争每拖长一
-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三都赋序》原文鉴赏 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