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天善戎耀文 【本书体例】
【原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1)。胡转予于恤(2),靡所止居(3)?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可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4)。
【鉴赏】:
这首诗是写一位都城或王宫卫士斥责司马的诗。按规定,卫士职责是保卫都城王宫的,现在却征调他们去边疆抗击羌戎,所以发出这样怨愤之词,此诗指责司马征调失常,指挥无能,使大家陷入困境,从侧面讽刺了国君的用人不当。诗序:“刺宣王也。”毛诗:“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这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全诗三章,章四句。第一、二章,只是“爪牙”“爪士”,“止居”“止”的区别,其它句子都一样。第三章,一,二句同前两章相同,第二、四句与前两章有变化,意思较前更进一层,怨愤之情已登峰造极。
三章首句皆直呼“司马”这个掌管军事的长官名称。“祈”是“圻”的借字,古“圻”与“畿”通。所以掌管封畿之内的兵甲者,其官名为“祈父”,祈父就是司马。“爪牙”,孔颖达曰:“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己身。”这里用“爪牙”来比喻都城王宫的卫士。第二章“爪士”也是这个意思。“止居”是居住的意思,“”(zhǐ)是“止”的意思,与“止居”同义。第一、二章的大意是:大司马将军啊!我们是守卫都城王宫的爪牙卫士,为啥调我们到战场,害得我们背井离乡,有家难归。此处两次直呼大司马,反复倾吐了卫士的愤懑之情。他们从三个方面谴责了司马将军。一不该征调我们这些守都城王宫的卫士上战场打仗;二不该长期征调我们,边防吃紧临时抽调来凑急也算,可是司马将军却无期限地征调我们;三不该指挥不当,陷我们于忧患境地,常常转徙,没有安身之处,也不能归乡回家啊!
第三章,已由怨愤发展到诅咒斥骂,愤懑之情已达到极点,“亶不聪”的“亶”是诚然、实在的意思,本章大意是:大司马将军啊!你真是太昏庸胡涂了。为何把我们引入忧患的困境,家中老母,无人去奉养。
对于“祈父”之昏庸,除前面所述外,还应作多方面的理解。国语·吴语:“越勾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史记中也有“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之无兄弟者,归养。”宋代朱熹也说:“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其意谓此法人皆闻之,汝独不闻乎?乃驱吾从戎,使我亲不免薪水之劳也!”谴责之中也应包含以上之意。
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质疑,一个普通卫士,敢唱反对司马将军的歌,还给采诗者采录,收入诗经。诗经的篇章,多为现实主义的杰作。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国君用人之不当的真实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兵间的关系问题。对此,周振甫先生就曾论证说:“这说明当时士兵和司令之间的关系,士兵还敢于吐露他的不满的怨情,司令还能允许他们唱。这种关系,到春秋时还保存着。如左传宣公二年,宋国的统帅华元与郑国作战被俘,逃回。宋人筑城;华元作主管。筑城的工人唱歌笑华元‘弃甲而复’,‘弃甲复来’,华元只是让他们去唱,不加禁止,所以当时工人唱的歌还保留在左传里。”
-
她不仅通诗词,懂音律,还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女子最是难让男人拒绝。汉成帝是男人,更是懂得享受的男人,他专宠班婕妤一点都不意外。
-
柳永《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② 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③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④ 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
【注释】:此词认妍丽之笔写丝幽闺春夜的情思,明艳妩媚,尤觉动人,颇有晏几道的风姿。起二句,写入夜后的情景。醉意初消,闺中人脸上的晕红渐褪;她晚妆匀罢 ,感到百无聊赖了。“脸上”句,犹小晏《木兰花》词“脸边霞散酒初醒”意。“霞”,指脸颊因酒力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释: 这是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的院联, 表明了明末东林党对于国家时事的关切之心。 句意: 风声、雨声, 读书声, 声声都听在耳朵里
-
【名句】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君子》。圣人对于天下万物,有一种东西不知道就认为是耻辱。说明人应好学博闻,对一切知识,都应有所了解。
-
石崇:金谷诗序(节选) 石崇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
-
古文观止·《国策》·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觞诸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叔向论齐晋(问下·十七)》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叔向论齐晋(问下·十七)》原文鉴赏
-
【原题】: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其六皇帝举第四爵酒登歌奏河清之曲
-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