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原文】: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般胜予(3),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4)。予临非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5),为人上者,奈何不敬(6)?
训有之:内作巴荒,外作禽荒(7)。甘酒嗜音,峻宇雕墙(8)。有一于此,未或不亡(9)。
惟彼陶唐,有些冀方(10)。今失厥道,乱其纲纪,乃灭亡(11)。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12)。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13),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14)!
呜呼曷归(15)?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16)?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17),弗慎厥德,虽悔可追(18)?
【鉴赏】:
五子歌是我国至今所传专言夏事的三篇之一。(其另两篇是尚书中的甘誓与胤征)对我们认识夏的社会生活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文学创作的诗歌,从其艺术表现技巧上看,可能经过后人加工润色,但仍有着重要的审美认识作用。全歌五首,总的可以分作两大部分,其中第一、二首,祖述大禹的训诫,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夏禹所尚之道;其后三首抒发了对太康耽于游乐田猎,荒废政事以致失却国都,断绝宗祀的怨恨哀惋以及追悔莫及的心情,情真意切,其中既有着反映现实所展示的认识,教育意义,也有着情感的审美感染力。总观全诗,贯穿了一个作为国君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表露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禹的昌,太康的失位,正反都说明了这一真理。夏之社会状况,由于夏书不尽传,故夏道之证不多,早在孔子、司马迁已经难言了。但从历史发展史上推,夏时当为以氏族为主的原始社会。氏族血缘关系使社会上保留着原始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部落族长必须亲近百姓,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尽心竭力求利于人,尽忠于民,否则就会失却民心,以致覆宗绝祀。这一点已为后史所确证,所谓“殷鉴”即是显例。这种精神经由孔子、墨子,特别是墨子的提倡,铸就后来的“民本”思想。它不仅为后来的一切英明的统治者所留意,即使在今天亦不无可资借鉴的地方。歌的前部分,祖述训诫,充含哲理,是一组很深刻的哲理诗,其中一些诗句成为治世的格言,影响极大。其“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生动贴切地表现出人物心态,比拟相当生动。后半部分是哀悼之辞,其作者既是部族中的失都灭祀的上层人物,又是太康的手足兄弟,辞中充溢着一种对太康忘记祖训的追悔情感。无所依靠的失落感和灭亡的痛楚。情感表露得十分真挚而动人。“颜厚有忸怩”十分形象生动地表露了追悔莫及羞不能言的神态,可谓情貌无遗。
-
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希岭云撩乱起,谿鹭等闲飞。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
-
城市夜浅,时间使我变厚晚祷的钟声不容分说将眼前的黑,一律覆盖仿佛为世界加冕王冠和心愿街上驶过一台拖拉机突突突的喘息声,由远及近扬起
-
(解题) 本篇以 “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就在讲 “在宥天下”。 主旨如其所自解,“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
仙翁已得道,混迹寻岩泉。肌肤冰雪莹,衣服云霞鲜。绀发丝并致,龆容花共妍。方瞳点玄漆,高步凌飞烟。几见桑海变,莫知龟鹤年。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岳巅。轩昊旧为侣,松乔难比肩。每嗟人世人,役役如狂颠。孰能脱羁
-
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开头就接触主题,片言居要,以意气夺人。万事开头难,文章的开头要为全篇确定风格,若这个音没定准,那后文就难与相合,全篇就易杂乱空泛。开头,又是篇章展开的序幕、起点,若把握不好,后面的
-
此词写春过惜春。作者以惋惜的心情埋怨自己年年错过花期。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耐人寻味。“春来不觉去偏知”一句,更揭示了人之常情,即诸事往往在时过境迁之后,才倍觉珍贵。春如此,人生亦如此。全词语浅意深,新颖自然。
-
九尾龟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十二集一百九十二回。题“漱六山房著”。漱六山房即张春帆(?—1935),名炎,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末点石斋刊本;上海交通
-
迎刃卷四迎刃卷四 【原文】 危峦前厄,洪波后沸。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集《迎刃》。 【
-
秦州杂诗[唐]杜甫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凤林:唐代要塞,故址在今临夏西南。戈:战争。鱼海:湖名,又名白亭海,唐时在吐蕃
-
【注释】:这首词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的风俗 、景况,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题中的“人日 ”,和词中的“元正七 ”,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民间旧俗,是以七种菜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戴在头上,表示“形容改新”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