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清》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维清缉熙(1),文王之典(2)。肇禋(3),迄用有成,维周之祯(4)。
【鉴赏】:
这首诗,小序谓“奏象舞也。”意即武王克商有天下,周公作乐象之,故名之曰“象舞”。象舞者,盖以“舞”为“武”,即取象武王的武德为歌之声,舞之容。此说多为后人所不从,以为诗中无此意,一般都认作是祭祀文王的诗。如清代学者戴震就指出:维清一诗“言此天下澄清,光昭于无穷者,文王之法典实开始禋祀昊天盛礼,以迄于今而有成。是周有天下之祥如此也。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清初李光地还认为:应将维清与清庙和维天之命二诗联系读。清庙是始祭文王时所歌,维天之命是祭而受福之诗,而这首维清则是祭毕送神的结束之作。这些见解,都以“象舞”之说为虚妄,是很有眼力的。
全诗仅十八字,是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首句“维清缉熙”,是颂词,写得极为凝炼,包含了清明、承继、光明三层意思,意即因为继承了文王清明的德教,所以才有今日的一派光明景象。第二句“文王之典”,实为全诗题旨之所在,是“维清缉熙”的倒装句。诗人先以赞叹的语气,歌颂今日清明昌盛的景象,然后追本溯源,点出“文王之典”。这样成功的艺术安排,既强化了诗人的感情,又突出了诗的中心内容。三、四、五句,从节奏变化看,写得比较舒缓,简要而又具体地述说了文王之典的功用:“肇禋”,应理解为文王死后周人对文王开始祭祀。这里的祭祀,不仅是纪念,也含有承继文王功德政教的意思。正因为周人用文王制定的典章制度来征服和治理天下,所以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所谓“迄用有成”。足见,文王之典是周有天下的祥瑞了。
这样短小的一首诗,有赞叹,有点化,有铺叙,有评价,而又处处扣紧和突出了“文王之典”这个中心,写法自是高明得很。
周之所以得天下,周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繁荣昌盛的局面,都系之于周文王创业之功。因此,诗人这样来赞美文王的伟大业绩,肯定文王在周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实在是很有见识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识,其赞美之意就不会表达得这样充分。戴震所谓“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恐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
-
瞿佑傀儡装成出教坊, 采旗前引两三行。郭郎鲍老休相笑, 毕竟何人舞袖长?这首诗通过
-
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作堂名静照,此语子谓谁。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従之恐莫见,况肯従我为。
-
【名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诟食》。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后别人才会来侮辱他。指出一切侮辱都是自己招致的。说明人如果时时事事做得谨慎得体,就不会遭人侮辱。
-
【原题】:送范秋官以贞谪凤翔判得真字(吏部拟谪广南,特改兹郡)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夜初色苍然,夜深光浩然。稍转西廊下,渐满南窗前。况是绿芜地,复兹清露天。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栖禽尚不稳,愁人安可眠? 作品赏析惊鸟:一作惊乌。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①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②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③ 参辰皆以没,去去从此辞。 ④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⑤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