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爱离别诗歌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爱离别诗歌

行行重行行

—是生离,是死别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古人常说生离死别—生时分离,死后永别。

死别者,如苏轼的千古绝唱江城子。妻子王弗撒手而去,纵有再多思念他也只能独自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人说,活下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魄我们不得而知,若是有,过了那奈河桥之后,生前的烦恼苦闷也都随着记忆的失去而烟消云散了,而活着的人却要一辈子饱受煎熬,相思之苦,何以为解?

生离者,如牛郎织女,二人倾心相爱却敌终不过王母娘娘的一根金簪。隔着浩瀚的银河,二人痴痴相望而不得见,空一缕相思无处倾诉。相见之日遥遥无期,却又不忍放弃,靠着心中的执念继续苦苦守候。

在我看来,较之死别,生离的痛苦更甚。至少死去的那个人可以解脱,痛苦只是一方的。生离的人却互相思念着,牵挂着,肝肠寸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个“生”字用得太折磨人了,似心中带着哀怨与不甘。就连屈原也觉得,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悲莫悲兮生别离”,语出九歌·少司命)。你走啊走啊一直不停地走,我们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从此你我相隔千万里,我在天的这头你在那头。我们之间,隔着的是一方天地啊!

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虽诉说的情感不同,但是和诗中的“各在天一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思念,倒似李之仪卜算子中那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们的离别之苦就像这江中的水,永远不能停止。唯有彼此的相思才能支撑着我继续活下去,但愿,你爱我如我爱你一样。柏拉图式的爱恋虽然动人,有几个人真的喜欢这种虚无缥缈的思念?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至少诗中的这位妇人是做不到的,她对丈夫日思夜想,恨不能立刻飞去与他相见。

路途是那么艰难又遥远,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胡马到了南方却仍然依恋着北风,越鸟飞到了北方筑巢却朝着南面的枝头,这一切,合情合理,正如妇人和丈夫分别之后始终日日思念着他,从不间断。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来自北方偏远民族的人就叫胡人,马就叫胡马。“越”指的则是古代南方百越一带,卧薪尝胆灭吴的勾践,就是越地的君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句,写胡马和越鸟眷恋故土,为的是衬托人的思念。

鸟兽尚且有情,何况是人?

古时交通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想见恋人了一张机票就可以搞定,夫妻分离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劳燕分飞,因而才会留下这么多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诗歌。比如南北朝的乐府诗中有一首东飞伯劳歌,正是“劳燕分飞”这个成语的出处。

东飞伯劳歌

南朝·萧衍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伯劳是一种鸟,伯劳和燕子各飞东西,从此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比喻的是爱人的分离。这首诗的作者是梁武帝萧衍,南梁政权的建立者。梁武帝很有文采,不过他为人所知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他信佛,不近女色,甚至心血来潮好几次出家当和尚。

曾经一度很纳闷,这样一位清心寡欲一心向佛的皇帝,到底是怎么写出“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这种表达男女相思的诗句的。不过,既然身为喇嘛的仓央嘉措都可以写出“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你我分离的日子越长,思念使我日益消瘦,衣服越来越宽大。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不想回来。因为过度思念你我日渐苍老,一年又是这样过去了。我还有很多心里话说不能说了,只希望你多加保重,切勿受了饥寒。

妇人的这种思念是无私的,不管自己憔悴苍老成什么样了,她心里惦记的始终是丈夫,事事都为丈夫考虑‍‌‍‍‌‍‌‍‍‍‌‍‍‌‍‍‍‌‍‍‌‍‍‍‌‍‍‍‍‌‍‌‍‌‍‌‍‍‌‍‍‍‍‍‍‍‍‍‌‍‍‌‍‍‌‍‌‍‌‍。只要孤身在外的丈夫能无灾无难,三餐温饱,她也就放心了。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或许很多人对此句不是很熟悉,但肯定都听说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这句诗就是源于此,不过他青出于蓝,笔墨点金,将“衣带渐宽”的思念写得更能打动人心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撰的诗集,每首都没有具体的诗名,均以第一句为名,作者也不详。这些诗中,中心思想为夫妻离别的居多,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社会的动荡。

彼此相爱却不能相守,活生生的别离,这才是最残忍的。相思之苦,原来真的可以使人憔悴。

猜你喜欢
  • 苏轼《孔周翰尝令仙源中秋以事留东武时陈君荣右王》全诗鉴赏

    超然台闻周翰乞此郡客有诵其诗者乃次其韵二篇以为他日一笑?此诗一题“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而以现题为引。底本原收孔诗,今删。?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更邀明月说

  • 哲理诗《昨日歌》原文和鉴赏

    昨日兮昨日, 昨日何其好! 昨日已过去, 今日徒懊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 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流日日去, 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 莫悔昨日弃今朝。 这首《昨日歌》的作者失传。它与《今日歌》、《

  • 杜剑《忧伤的母语落在他乡》

    心中的格桑花我承认我是因为它的名字才喜欢上它的我在西藏见过那么多花可我真不知哪一朵是它藏民说美丽的花就是格桑花由此推斷那些盛开在拉

  • 白居易《春词》全诗赏析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臂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 国学名句“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 语出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圣人是肯于勤奋用功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勤奋用功的圣人。指出圣人和庸人并无资质上的差别,只要看谁肯勤奋用功,肯用功者

  • 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全诗赏析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作品赏析【鹤注】公永泰元年至忠州,寓居于寺,故作此诗。《杜臆》:忠州使君,乃公之侄,其薄情至此,诗

  • 《念奴娇·凭高远望赏析》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作者家乡被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为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

  • 范仲淹《送徐登山人》全诗鉴赏

    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白发末理生,惟谈圣人道。爱君妙山水,所得是神气。尺素写林峦,邈有千里意。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直指九华峰,去扫先君茔。却来华阳川,与我溪上盟。行歌紫芝秀,坐啸清风生。练真变金

  • 岑参《醴泉东谿送程皓、元镜微入蜀(得寒字)》全诗赏析

    蜀郡路漫漫,梁州过七盘。二人来信宿,一县醉衣冠。谿逼春衫冷,林交宴席寒。西南如喷酒,遥向雨中看。

  • 《庄子·缮性》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缮性于俗学 ① ,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 ② ,以求致其明 ③ ,谓之蔽蒙之民 ④ 。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⑤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⑥ 。夫德,和也;道,理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