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原文与鉴赏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原文】: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1)。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嘽嘽,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鉴赏】:
这是赞颂周宣王率兵征伐徐国部落的叛乱,大破敌军,取得胜利的诗篇。当时周国境内的荆、淮、徐等部族都起来反叛朝廷,战争时有发生,本文记叙了这类战争中与徐部落的交锋,徐戎的叛乱对生产、对人民生活有危害,周宣王出兵征讨,对于稳定民心、发展生产是有益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新兴的封建制与落后的氏族公社制之间的斗争。
全诗以六章的篇幅正面叙述了整个战争的全过程。第一章写征战前的准备工作,周宣王于太祖庙里任命卿士南仲和大师皇父两位重臣,要他们整顿六师的军队(周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准备出征。第二章写出发之前的具体布置以及对军队的动员。宣王对大师尹吉甫安排说,让程伯、休父(两位在此次战争中为副将)领兵,分为左右两路沿淮河进发,时刻注意徐戎动向。第三章写大军浩浩荡荡向徐国进发,军威显赫,使徐部落十分惊慌,这已经为战争的胜利结局,进行了十分有力的渲染,从气势上先声夺人。第四章写周王朝军队发起进攻后,大军如虎狼怒吼,势不可当,一交战,徐军就“仍执丑虏”,被俘虏的人很多。接着在第五章用了四个比喻来写周王朝的军队:冲击如雄鹰,气势如长虹,驻扎似山岗,进军如江河奔流,连绵不绝。这充分表现了周王朝军队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使徐国的军队难以抵挡。这一章把战争推向了高潮。第六章,交待了结局,徐部落表示归顺,派使者来周王朝朝拜,周朝军队凯旋而归。
这篇诗歌将整个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完整而且突出了宣王亲征的特点。从太庙部署、战前点将、进军路线、双方交战,首战告捷,至大获全胜、班师回京,交待得十分清楚,而以叙写行军进攻为主,“如震如怒”、“阚如虓虎”等句将国军将士的勇猛描绘得有声有色,对交战场面的描写,也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运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渲染周朝军队势不可挡的气势,是本诗又一突出特点。总之,这是一首描写西周时期战争状况的风格独特的诗篇。
-
朝云来少室,日暮向箕山。本以无心出,宁随倦客还。春归伊水绿,花晚洛桥闲。谁有余◇酒,相期一解颜。
-
《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
-
【原题】:聚法师将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余为留信宿(玉芝)
-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餱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作品赏析【原题】: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
-
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萦歌怜画扇,敞景弄柔条。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什么化悲凉,内容包括形容悲凉的诗句,求凄惨悲凉的古诗词句子,后面一句是化悲伤古诗。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
杨衒之:寿丘里 杨衒之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
-
秦始皇三十七年会稽立石刻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
(节自 《高祖本纪》)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①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
-
燔柴烟断星河曙。宝辇回天步。端门羽卫簇雕阑,六乐舜韶先举。鹤书飞下,鸡竿高耸,恩霈均寰寓。赤霜袍烂飘香雾。喜色成春煦。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椿龄无尽,萝图有庆,常作乾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