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译文与鉴赏
国风·邶风·北门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译文: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 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 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 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赏析:
毛诗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前707)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
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幸遇圣明主,俱承云雨恩。复此休浣时,闲为畴昔言。却话山海事,宛然林壑存。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
古代名句“地也,你不必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注释与译文
【名句】地也,你不必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注释与译文]这是蒙冤而死的窦娥在绑赴法场路上迸发出来的呼喊。勘,审理核定。面对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天和地,她愤怒地指斥它们不分是非曲直
-
【原题】:无害弟之官梓林伯氏无亏序送之极兄诏之义予言赘矣姑以其意而申言之
-
【3344】巴黎:现代城市的文明(〔美国〕若昂·德让著,赵进生译,译林出版社,印张20,2017年7月第1版,58元)△共9章:走向现代的起点:
-
作者: 〔美国〕瓦特·惠特曼 【原文】: 星期日〔18
-
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解瓦飞十里,繐帷纷曾空。疚心惜木主,一一灰悲风。合昏排铁骑,清旭散锦马蒙。贼臣表逆节,相贺以成功。是时妃嫔戮,连为粪土丛。当宁陷玉座,白间剥画虫。不知二
-
【释义】 民间谚语。该句意思是: 选择将军要看是否有谋略,不是仅仅勇敢就行。训练士兵要精良,而不是仅仅求数量多。 【评析】 中外古今,多少 “以少胜多” 的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
-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
-
银蒜鈎帘宛地垂,桂丛乌起上朝晖。枉将玳瑁雕为押,遮掩春堂碍燕归。
-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作品赏析原题: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