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翻译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注释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

  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欢乐。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大宝:指王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

  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

  诗:“洪波涌起”。

  极:边际,尽头。

  大壑:指海洋。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游衍:与“邀游”义近。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赏析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译文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哀人生实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实长生,瑶池欢宴。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实人,未必欢娱,何况我实小吏.固守海疆。

  羁旅实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西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东极实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注释

  行田:巡视农田。海口:永嘉江(今瓯江)人海处。盘屿山:在永嘉西北七十里,即今乐清县西约五十里处,滨海。山下为盘石卫,旁有五小山,又有重石山,加上正面的屿山,俗合称七星山。

  齐景:齐景公,涕秋时齐国国君。

  遄(chuán)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晏子涕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实事。见晏子涕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实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cóng):欢乐。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愿岂(: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大宝:指王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jī)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jī)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西海藉(jiè)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西海。

  洪波: * 。语出曹操西沧海诗:“洪波涌起”。

  极:边赏,尽头。

  大壑(hè):指海洋。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líng)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实赏,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pín)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碧沙渚(zhǔ):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游衍(yǎn):与“邀游”义近。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舒忧之作。“行田”即巡视农田,晋宋时一些文士往往借行田之便游遨山水,如王羲之就曾写信给谢万说:“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谢灵运这首诗即写行田来到永嘉江(今瓯江)入海之口,登山的所见和所感。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洪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大壑”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嚬容”则从西施“病心而矉(通颦、嚬)”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沈德潜说:“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说诗晬语卷上)由此诗亦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全诗赏析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注解与鉴赏

    战国末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收获季节,各种带总结性的学术著作纷纷问世,《非十二子》就是其中最为系统的一篇。

  • 英国强租九龙威海卫

    英国强租九龙界和威海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事件之一。1898年4月,英国借口北抗沙俄,南拒法国,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和展拓九龙界的要求。法国强租广州湾后,英国立即要求强租九龙半岛作为“补偿

  • 古籍名著《群书考索》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又名《山堂考索》。类书。宋刊本十集,一百卷;元、明刊本有所增补,分成四集,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宋章如愚撰。成书于嘉定间。 章如愚,字俊卿。生卒年不详。婺州金华(今属

  • 晏殊词《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 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①》全诗赏析

    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②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③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④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⑤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⑥ 作品赏析①二公:一

  • 画山水序 赏析和解读

    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象 ① 。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 ② 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 ③ 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 ④ 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

  • 唐宋小说之《点题》全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 徽庙 1 试画工 2 以“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为意。众皆妆点花卉,唯一工于屋楼缥缈 3 ,绿杨隐映 4 中,画一妇人凭栏立,众工遂服 5 。 选自俞文豹《吹剑录》 注释 1.徽庙:指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名言: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注释: 苟: 假如。 句意: 假如对国家有利, 自己宁愿不去升官发财。 出处: 《礼记·儒行》

  • “婚姻”的意思,出处,故事

    在我国古代,“婚”与“姻”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单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记载:“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俗语称为“亲家”。由此可见,最早的“婚”指的是女方之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