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之歌 丽尼
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南方是遥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
有一轮红日沐浴着在大海之彼岸;有欢笑着的海水送着夕归的渔船。
南方,遥远而美丽的!
南方是有着榕树的地方,榕树永远是垂着长须,如同一个老人安静地站立,在夕暮之中作着冗长的低语,而将千百年的过去都埋在幻想里了。
晚天是赤红的。公园如同一个废墟。鹰在赤红的天空之中盘旋,作出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唳地,清脆地。
鹰是我所爱的。它有着两个强健的翅膀。
鹰的歌声是嘹唳而清脆的,如同一个巨人的口在远天吹出了口哨。而当这口哨一响着的时候,我就忘却我的忧愁而感觉奋兴了。
我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每一个年青的人都会有一个忧愁的故事。
南方是有着太阳的热和火焰的地方。而且,那时,我比现在年青。
那些年头!啊,那是热情的年头!我们之中,像我们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在那样的年代,谁不曾有过热情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生活?谁不曾愿意把生命当作一把柴薪,来加强这正在燃烧的火焰?有一团火焰给人们点燃了,那么美丽地发着光辉,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抛弃了一切其他的希望与幻想,而专一地投身到这火焰中来。
然而,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年青人,只须一个刹那,一整个世界就会从光明变成了黑暗。
我们曾经说过:“在火焰之中锻炼着自己”;我们曾经感觉过一切旧的渣滓都会被铲除,而由废墟之中会生长出新的生命,而且相信这一切都是不久就会成就的。
然而,当火焰苦闷地窒息于潮湿的柴草,只有浓烟可以见到的时候,一刹那间,一整个世界就变成黑暗了。
我坐在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看着赤红的晚霞,听着嘹唳而清脆的鹰歌,然而我却如同一个没有路走的孩子,凄然地流下眼泪来了。
“一整个世界变成了黑暗;新的希望是一个艰难的生产。”
鹰在天空之中飞翔着了,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我凝望着鹰,想从它的歌声里听出一个珍贵的消息。
“你凝望着鹰么?”她问。
“是的,我望着鹰,”我回答。
她是我的同伴,是我三年来的一个伴侣。
“鹰真好,”她沉思地说了;“你可爱鹰?”
“我爱鹰的。”
“鹰是可爱的。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飞。你知道鹰是怎样在黑夜里飞的么?是像这样飞的,你瞧,”说着,她展开了两只修长的手臂,旋舞一般地飞着了,是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使她的脸面也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
我欢乐的笑了,而感觉了奋兴。
然而,有一次夜晚,这年青的鹰飞了出去,就没有再看见她飞了回来。一个月以后,在一个黎明,我在那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之中发现了她的被六个枪弹贯穿了的身体,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了。那正是她为我展开了手臂而热情地飞过的一块地方。
我忘却了忧愁,而变得在黑暗里感觉奋兴了。
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鹰之歌这篇抒情散文,倾吐了一个感伤而沉重的故事,那是作者对其女友——一个牺牲了的战士的描述与怀念。作者首先以散文诗式的抒情笔调,展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南方黄昏美丽的晚霞、欢笑的海水、夕归的渔船、古老静立的榕树和赤红的天空中盘旋的鹰。画面可谓泼墨重彩,景物的色调有如油画般的浓烈:“晚天是赤红的”、“山冈变成了暗紫”,不禁使人感受到“南方是有着太阳的热和火焰的地方”,作者刻意描绘了这样一种高远开阔而又明丽的背景,在此画面上再进一步凸现那赤红的晚霞中鹰的翱翔和歌唱,富于象征意蕴。这一段对南方黄昏景象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散射出一种生命的光焰。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与美感,一连几句“南方是遥远的……”;“晚天是赤红的……”;“鹰是我所爱的……”分行排列的句式,强化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散文的诗的韵味。
在南方黄昏的特定时空环境中,作者点出自己当年曾经“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至于这个故事的起因、发生和过程,作者并未一一展开,而是以含蓄的手法,首先点明事情发生在南方是有着太阳的热和火焰的地方,那时自己比现在年轻。在诗样地表现了时间地点后,作者便抒发起“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之情,那时的年轻人(包括作者),决心“在火焰之中锻炼着自己”,可是无数青年又为追求“火焰”而丧身,“一刹那间,一整个世界就变成黑暗了”。在这样的回想与直抒胸臆式的抒情中,作者才开始将心灵深处中的女友形象呈现给读者。不过作者一再避免实写式的介绍,对于其女友的容貌、身世、生活行迹,并不从正面展开具体的描述,而只是抒写了自己曾与女友一起凝望翱翔高飞的雄鹰时的一段对话,并且突出女友对鹰所表示的赞叹,而这一部分正是全文重心之所在。作者选取了南方黄昏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作者震撼的一个意象——鹰:它有着“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飞”,尤其是无畏地向黑夜搏击,“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并且,鹰有“嘹唳而清脆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这一番赞美词,虽然是通过女友的口加以表达,但实在也是作者对鹰的特征的概括和评价。此外,作者还进一步描写了女友伸出双臂学鹰展翅奋飞的身姿,更是把鹰与女友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使女友的性格与鹰的特点相契合,由鹰飞得高、远来显示这一女性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奋进;由“能在黑夜里飞”,表现出女友与黑暗抗争,向黑暗开战的勇气和斗志;还由鹰飞得“天真”、“热情”来应合女友的纯真与热切。这一部分,由于在作者已描绘的黄昏的背景上,突出了鹰的形象,再配以女友的一段富有内涵与韵味的画外音,使得文章更富有象征性和抒情性。然而在一个夜晚,“她的被六个枪弹贯穿了的身体,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她终于在与黑夜搏斗中,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她的英勇、壮烈,使作者痛惜而又崇敬,文章中,作者多次诚挚地表示:“我爱鹰”,“鹰是可爱的”。由于作者洗练、生动地展现了鹰的形象,并融入自己对鹰的一腔深情,从而使得这一短文的主体形象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鹰之歌正是一曲旧世界的反叛者的赞歌,是对于敢于向黑暗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歌,而作者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又注意把内心情思转化为形象画面,通过比喻或象征表白自己的心境,使得全文充满诗情画意,凝炼蕴藉。
-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和《塞上曲》都是古代歌曲名称,乐府诗题,到唐代更为流行。卢纶《塞下曲》一组六首诗,又名《和张仆射塞下曲》,是他的名作。这组诗写军中发
-
岁月都将曲糵埋。
-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全诗】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
-
古文观止·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
-
原意是徐娘虽已四十多岁了,风韵姿色仍然存在。典出唐·李延寿《南史·徐妃传》:“帝左右暨(jì)季江有姿容,(徐娘)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以行第相称,以表亲切
-
又称《还冤记》,或《还冤志》。志怪小说。据《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卷,颜之推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北齐还冤记》二卷,颜之推撰。今本一卷。约成书于隋初
-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一作裴司士见访枉驾:一作枉顾
-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赤
-
【5500】长城简史(徐永清著,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张24,2021年1月第1版,76元)△14章:雏形;齐楚;纷筑;秦始皇;单于;汉武帝;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