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美的导师 席慕蓉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美的导师 席慕蓉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他往后的岁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这最初的几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当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话,那么,你可以开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台北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国母亲底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都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能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你可以带孩子们在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作者是著名诗人与画家。以她的身份与修养,来谈“美的导师”这样的话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教育宜从儿童幼年开始,美的教育也不例外。文章一开头,便连用妙喻,把孩子的幼年比作“一片宽阔的原野”,当家长的可以在这原野上栽植花草,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为的是让孩子今后的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更有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的这番提醒,绝非多余。时下的一些家长考虑更多的往往是孩子的衣食营养,偏偏忽略了孩子审美的精神食粮。儿童的成长犹如作物的生长,耽误了恰当的季节,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也应当是孩子的第一个“美的导师”。作者提出忠告: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而去,因此,当父母的要趁孩子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几年,抓紧进行美的教育。

文章用更多的篇幅给父母们提出建议,怎样做孩子“美的导师”。

美育的方法与途径不胜枚举,但作者强调,最容易、最直接的莫过于带孩子“接近大自然”。作者指出,儿童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向往。在他们的画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在当今时代,作者所提出的这一美育途径实在不容小视。时下社会已经进入了如专家所说的“图像时代”,孩子从小接触的多为影视、画书上的“图像”,他们已经远远离开了大自然。在图像上,花朵没有扑鼻的香味;森林没有湿润的空气;瀑布不能使人感受到水珠的清凉;小鸟不能成为人们亲近的朋友。天长日久,孩子的感觉会变得迟钝,心灵会变得迷濛,想像的天地也会日渐萎缩。因此,带领孩子和大自然亲近就显得更加不可缺少了。

然而,在现代都市,要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谈何容易。作者以台北的一位女作家为例,说她总是不厌其烦,不顾辛劳,常常带孩子到植物园附近散步,教孩子辨识花草,观察枝叶。“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图画会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之中。

许多父母往往借口生活紧张,工作繁忙,而不能如此去做。针对这种情形,作者在文中引用张天麟先生的话:“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从而苦口婆心地告诫父母们,不去关注“心灵的充实”,孩子就会如同“没有灌溉的幼苗”,不会生长。作者认为,与自然亲近不在时间长短,也不拘具体的形式,“带孩子在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都无不可。如果不能天天如此,“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也许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还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可以确信父母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美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长叶,长成参天的大树。

这篇散文如与人促膝深谈,娓娓说来,朴实无华。文中诚恳的态度、朴素的语言、热切的忠告,一定会打动无数父母的心。

  • 上一篇: 相片 老舍
  • 下一篇: 冰心《等待》
  • 猜你喜欢
    • 《飞燕外传》

      《飞燕外传》 轶事小说,旧本题汉伶玄子于撰,或称唐末宋初人作。该书最早著录于南宋《郡斋读书志》传记类。今有《顾氏文房小说》本、《汉魏丛书》本、《绿窗女史》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广汉魏丛书》

    • 李桂龙《刈麦》散文鉴赏

      一 生产队长最烦我们这些跟在大人腚后头拾麦穗子的小屁孩,其厌恶程度不亚于怎么也赶不走的那些成群结队死皮赖脸飞走了又飞回来的麻

    • 杜甫《绝句六首》全诗赏析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江动月移

    •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东坡食汤饼》原文|翻译|赏析

      宋·陆游吕周辅言2: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3,相遇于梧、藤间4。道旁有鬻汤饼者5,共买

    • 杜甫《夏日叹》全诗赏析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对食不能

    • 《观书有感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

    • 宋词典故“树犹如此”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树犹如此 【出典】 见“太息攀树”条。 【释义】 东晋桓温看到自己先前种下的柳树皆已长成十围粗的大树,不禁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后遂借其语作为叹惜岁月流逝的典故。 【例句】 ①楼

    • 《古今诗话》案语补

      《古今诗话》案语补 郭绍虞的《宋诗话辑佚》收录

    • 国学名句“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出处和解释

      【名句】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语出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做上一千天的好事,好事还算不上多;做上一天的坏事,坏事就算有余了。形容好事要永远做下去,坏事一件也不能做。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