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灵,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如注,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青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青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青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1956年9月
鲁迅虽已逝去多年,但他那顽强的战斗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代作家。巴金的秋夜就是一篇缅怀鲁迅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奋斗的回忆式散文。
秋夜写于1956年9月,那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是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二是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是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三是当时文学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作家们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官僚主义、“文学创作落后于现实”等,巴金此时也发表了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批评,感到了压力,秋夜一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
严格地说,秋夜是一篇思想深邃、形式特别的散文。从思想意义来看,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梦中与鲁迅先生会面并得到先生的教诲,坚定了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过程。为了表现这一思想,作者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虚实环境,通过暗示、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凸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虚拟之中表现作者追求真理,不惧困难的人格精神。文章抒情层次是这样的:
在天空黑暗、大雨“荷荷”地下着的时候,作者在梦境中翻看着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再次被其中的秋夜等篇什所感动。此时,时令正值秋季。在虚拟的现实中,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显现出来:“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此时此景,作者又一次与先生会面,感到了温暖,受到了鼓舞。先生在作者面前走过,眼里发出慈祥的光,作者向先生请求:“不要离开我们!”先生说道:“我决不离开你们!”一席话打动了作者。这时,雨停了,夜很静,甚至先生的心跳也似乎听得清楚。作者的耳旁响起了先生的忠告:“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鲁迅先生给作者以极大的关怀,鼓舞着处于困惑之中的巴金。早在1936年的上海,巴金就是鲁迅的挚友,多次聆听过先生的教诲。鲁迅曾说过:“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可见,鲁迅对巴金是十分了解的。而今,在碰到困难,需要鼓励的时候,巴金再一次想到了鲁迅,希望聆听先生的教诲。在受到先生的启发后,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鲁迅的精神如同一轮红日,唤醒了作者的梦,指明了作者前进的路。可以说,巴金的秋夜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又一次言说,也是巴金在新时代内心世界的真实敞露。
细读秋夜,人们会发现,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是独具一格的。在风格上,巴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虚”写的是梦中的情景,即鲁迅先生的出现,对作者的谆谆教诲和刚正不阿的精神体现。这其中,对鲁迅的音容笑貌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暗示出作者将以先生为榜样,做真理的追求者;在景物的描写中,黑暗的天空、狂风暴雨象征着现实中的艰难险阻,需要作者勇敢面对;而挂在天空中的“火球”则象征着伟大的鲁迅精神,前进的动力。“实”是指作者的现实环境、内心困惑和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虚实相间,使文章呈现出现实与梦境若聚若离,极尽混沌朦胧之美。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窗外的环境,带出“我”情思,叙述鲁迅先生对“我”的关怀,最后,写梦醒后的“我”,以及“我”对先生的思念。这样,作品结构严谨,叙述层次清晰。此外,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上也很突出。作品中为了表现鲁迅精神对自己的感召,作者采用了许多排比句来叙述,如“难道……”等句式,突出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作品的思想,避免冗长的交代,使文章形式活泼、简炼。
-
【3408】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云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编著,李勇毅主编,陈豪作序,党建读物出版社,24 2万字
-
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以紫鹃试玉将宝黛爱情推到了贾府统治者贾母和王夫人面前,使她们不得不考虑适当的解决方法。此时,“金玉良缘”的制造者薛姨妈沉不住气了,于是有了“爱语慰痴颦”那
-
小雪疏烟杂瑞光,清波寒引御沟长。曈曈日色笼丹禁,杳杳鞭声出建章。鹓鹭偶叨陪下列,天阍聊启望中央。归来喜气倾新句,满座疑闻锦绣香。
-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岳阳楼后对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时局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景色的壮丽和气势,以及夕阳下的渔船和水乡美景,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的忧虑。诗人在观赏景色的同时,也不忘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反思。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家国、关注社会动态的深深情感,并通过诗歌抒发出来,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胡适看胡适的照片,他的模样比文章更养眼更迷人更舒服。鲁迅当然有文豪气质,论风流潇洒,还是胡先生略胜一筹。胡适相貌堂堂,身段称得上周
-
大父开地 [3] ,相韩昭侯 [4] 、宣惠王 [5] 、襄哀王 [6] 。父平,相釐王 [7] 、悼惠王 [8] 。悼惠王二十三年 [9] ,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 [10] 。韩
-
明朝立国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俗话本以及文言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和文言小说传
-
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
〔原文〕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鸣、苹、宾、笙,耕部。簧、将、行,阳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
苏轼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