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前世,以前的时代。教,政教,教化。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又称伏牺、包牺、伏戏,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结网捕鱼,驯养牲畜。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中国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姜姓,号烈山氏。一说即炎帝。尧:又称帝尧,名放勋,原始时代陶唐氏的部落首领,为帝时期约在公元前23世纪,建都于唐(今山西临汾),史称唐尧。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传说中的贤君,在位时期约在公元前22世纪。文:指周文王,姓姬,名昌,亦称伯昌,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武:指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顺应时势。汤:商汤,又称成汤,商朝开国之君。殷夏:殷:商朝,商朝第十代君主盘庚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县),因此商也称殷或殷商。夏:夏朝,相传是由夏后氏部落首领禹建立。
【译文】 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法度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应该遵循哪个礼制呢?伏羲、神农教化民众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施行诛杀但不株连,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建立了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政策和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和器具用备都要方便使用。所以我说:治理国家,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人。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古代法度才兴盛起来的;殷朝和夏朝的灭亡,正是因为他们不肯改革旧的礼制才招致灭亡的。既然如此,反对旧法度的人,不一定就该遭到责难;遵循旧礼制的人,也不一定值得肯定。
【评说】 时代发展了,人具体的需求也变了,但是普通民众对国家的期望却不会变,那就是希望政治清明,从而国富民强。对于制定国家法度的人来说,只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就一定会赢得民心,这也是圣明君主们制定法度的原则。
-
苏舜钦 花枝低欹草生迷,不可骑入步是宜。 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 苏舜钦在遭到政敌陷害,削职为民之后,隐居苏州,沧浪亭就是诗人在苏州城外购置的游憇之地。此诗写诗人在春日独游沧浪亭的情景。 正
-
《雷锋之歌(原诗略)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1963年3月,当沈阳军区某部战士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在报纸上登载以后,特别是当同年3月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后,在全国范围
-
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下看东海一杯水。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
-
【3768】改变历史的二十四场战争(黄朴民、白立超、熊剑平著,中华书局,22万字,2017年10月第1版,38元)△一部中华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
-
一次拜访我坐在打开的窗边。清晨,五月第一天刚破晓的清晨。霞光尚未出现,为了迎接它的到来,黑暗温暖的夜已经给天空注入了灰白和清凉。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
-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2] 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 [3] 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 [4] 顿兵相持,坐而须
-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裙深树出幽菲。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坐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令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掩扉。
-
千里归程三伏天,官新身健马翩翩。行冲赤日加餐饭,上到青云稳着鞭。长庆老郎唯我在,客曹故事望君传。前鸿后雁行难续,相去迢迢二十年。[长庆初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去今二十一年也。]
-
国学名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出处和解释
【名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但不能举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到鸟兽新长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木柴。此句用一种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