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女娲补天 全文、注释、鉴赏
〔注释〕 ① 爁炎: 即爁焱,指火势蔓延。爁又与滥音同,水泛滥称滥,火蔓延叫爁。洋: 溔,水大的样子。颛: 善。颛民: 善良百姓。 ② 女娲: 传说中人类始祖,辅佐伏羲氏治国,还传说她抟土造人类。 ③ 鳌: 龟。 ④ 黑龙: 传说中的水精。 ⑤ 芦灰: 芦苇灰。淫水: 泛滥的洪水。 ⑥ 虫: 狩,即“兽”。 ⑦ 背: 背靠。方州: 大地。阳: 疑为“炀”,炽热、炙燥的意思。方: 矩。绳: 准绳。枕方寝绳: 是形象地叙说女娲等想使社会自然变化发展有规律可循,按规律来治理。 ⑧ 窍: 贯通。理: 疏理。
【鉴赏】 女娲补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神话典故,但在传世文献中,到了淮南子才对这则典故有了比较完整而明晰的记载,对女娲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作了较为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首先,补天的主因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导致天地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对此,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知,天地崩坏虽然是天灾,但也是由人祸造成。女娲作为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不计人类的过失,在天下民众遭受劫难时毫无嗔怒怪罪,义无反顾地拯救人类,足见女娲的善良与伟大。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天神,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善良与伟大,而这亦反衬出人类的无知与渺小。就此而言,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补天一文中极言人类在女娲面前的无知与渺小,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切合女娲补天这则神话的原意的。
女娲拯救人类的措施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句都与水有关,所以现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分析说:“女娲补天神话,过去一般都从‘补天’这个角度去理解,但仔细研究、分析它的实际,中心内容却是治水。大龟(鳖)、大蛇(黑龙)都是洪水暴发时出现的水怪,女娲所‘断’所‘杀’的就是这类兴波作浪、为祸人间的怪物。‘积芦灰以止淫水’,更是明确地指出女娲补天最终的目的是在治水……大约由于上古一次大洪水(这洪水是世界性的)时期,山洪暴发,霖雨不息,天色阴沉可怕,看来似乎就要天崩地裂的光景……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个出现的治水英雄。我国西南苗、瑶、侗、黎等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传有伏羲、女娲逃避洪水,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可见女娲和洪水关系密切。”(神话选译百题)
最后,女娲补天结束之后,并不是就立即全身而退了,而是“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她还关注自己的孩子,并且使天地万物的运行良好有序,不悖“准绳”;若是有悖于天地万物运行的良好秩序的事情发生,她便会出面“窍理之”乃至“绝止之”。在这里,神话的作者实际上是强调了维护天地万物之良好运行秩序的重要性,提示我们人类应当有所法式(准绳),而不能为所欲为以至于破坏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
-
秋月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朱熹,本卷《春日》已介绍。此诗为朱熹《入瑞岩道间得四
-
《先秦散文·战国策·魏加止临武君为将(楚策四)》原文鉴赏
-
水涌是一个古村。水涌的身后是激流潺潺的渠水河。渠水河一路向北,在古村的上游一个叫江口的地方形成缓冲,轻舟绿水之上,渠水汉子张开渔网
-
琳阙迢迢倚瑞烟,忆陪游豫入新年。云深晓日开宫殿,水阔春风扬管弦。千骑清尘回辇路,万家明月放灯天。一朝人事凄凉改,惟有灵光独岿然。
-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
书风,是指书法艺术中的风格,是书法审美范畴之一。书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是指从书法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书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内容、笔墨技巧所表现的形质、神采等融汇后显示的一种独
-
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巫山庙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漫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捱十二峰。作者简介马致远(12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南朝乐府·吴歌华山畿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题解《乐府诗集》中收录“吴声歌”326首,
-
满江红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