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秋月》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
朱熹,本卷春日已介绍。此诗为朱熹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的第三首。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诗题秋月也是编者所改,指秋天而不是指秋天的月亮。瑞岩在今福建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镇,是著名的风景区。诗题若改成瑞岩道间要更符合诗意一些。“彦集”,姓刘,为朱熹诗友。“充父”是杨宏中的字,福州人,为宁宗开禧二年(1206)进士。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首句写清溪流过碧绿的山头映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次句写水天一色,是那么的清澄鲜明。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空”指天空。
后两句即景抒怀。三句写瑞岩的山水远离喧嚣的尘世。“红尘”指热闹的尘世。“三十里”指瑞岩与闹市区之间的距离,当系实指,这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山区,还是比较远的距离。末句写天上的白云与山上的黄叶都是那么悠闲自在。毫无疑问,在远离喧嚣的尘世以后,诗人的心境同样也是悠闲自在的。
秋天的色彩特别丰富,这在此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叶,它们还相互叠加,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明丽而令人愉快的图画。
-
《生民》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篇名篇,下面是《生民》的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
【3522】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5 6万字,2016年7月第18次印刷,79元)△绪论、1—10卷:①东方:古老文明的源
-
上片,即景抒情,写自己的追求与愿望。“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写自己面临的处境;刚来一百多天的东坡,寄身于黄州的“烟外”“危楼”,人眼于京城的“远灯明灭”:出路何在,安慰哪寻,紧接着两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
-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又不能独食,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 ① 诗曰:
-
罗隐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每到十五月儿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张南史《贺崔中丞中秋月》中就有“千家看露湿”的描写。然而现在“中秋
-
[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头随
-
王安石《浪淘沙令》王安石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 ① 。历遍穷通 ② 。一为钓叟一耕佣 ③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 ④ 。风虎云龙 ⑤ 。兴王只在笑谈中 ⑥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
刘禹锡《九华山歌并引》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 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
饱含讽刺韵味的《大独裁者》《大独裁者》是由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查理·卓别林为导演执导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须白头。